《双调·水仙子·叹世》赏析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双调·水仙子·叹世》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双调·水仙子·叹世(时人个个望高官)
宋方壶
时人个个望高官,位至三公不若闲。
老妻顽子无忧患,一家儿得自安。
破柴门对绿水青山。
沽村酒三杯醉,理瑶琴数曲弹,都同避了胆战心寒。
【注释】
位至三公不若闲:身居三公之位,还不如清闲度日。三公,官名,周代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汉代司马、马徒、司空为三公。若,如。
顽子:对儿子的爱称。
理瑶琴:调理瑶琴,指弹奏乐器。
回避:躲避。
【赏析】
这首《叹世》,道出了封建社会仕途的险恶,为官的人整天在胆战心寒中渡日。人人都盼望着得到高官,其实呢,就是位居三公这样的高位,还是不如作老百姓的清闲自在:子孙们可以无忧无虑,一家人可以相安无事。尽管破柴门远比不上朱门的`豪华。但是住在破柴门中可以尽享大自然的美妙。这显然是失意文人自我安慰的话,也表现了作者对仕途尔虞我诈的厌倦。
【题解】
作者以《叹世》一曲,道出了封建官场的黑暗与险恶,表现出对官场明争暗斗的厌倦。
双调·水仙子·叹世(时人个个望高官)
拓展:宋方壶简介
名子正,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传说有座仙山名‘方壶’,而宋子正不择地而有其乐,则非‘方壶’而‘方壶’也。因得名。
宋方壶,名子正,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初年,曾客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来往湖山之间。后来,由于海内兵变,西北州郡毒于侵暴屠烧,而编民于死者十九。便移居华亭,住在莺湖之西,辟室若干楹,方疏四启,昼夜长明,如洞天状。有石焉崭然而献秀,有木焉郁然而交阴。盖不待驭冷风度弱水而坐致‘方壶’之胜,因揭二字以名之。尤其是甲第连云,膏腴接壤,所欲既足而无求于外,日坐‘方壶’中,或觞或弈。又,传说有座仙山名‘方壶’,而宋子正不择地而有其乐,则非‘方壶’而‘方壶’也。可见他多年正是过着一种隐居生活。(参见《清江贝先生集》中《方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