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句子赏析
导语:《三国演义》讲述了三个国家群雄争霸的故事,跌宕起伏令人为之心颤。下面是语文迷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经典句子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第一回)
意思是说,天下大事总的发展趋势是,***长久了就要走向统一,统一久了自然就要***。罗贯中用这句话拓展出《三国演义》这部长篇章回巨著。这是他对中国历史的一种总结,同时也反映出他的历史观。他认为天下的事物包括国家在内都会由***走向统一,然后再由统一走向***。他虽然承认历史是在运动的形态之中,可是他只将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分合及政权的更替,这似乎不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只是以一些历史的表面现象来评价、归纳历史进程。当然,他的这种局限,毫不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思想光芒。
好谋无断,不足为虑。(第四回)
意思是说,对善于用计谋但缺乏果断的人,是不用担心的。作为掌管国家大事的权臣来说,不仅要工于心计、善于计谋,还要果断行事,如果遇事犹豫,不能决断,一旦丧失良机,那就后患无穷。董卓想废掉刘辩而立刘协为帝,对此专权唯袁绍敢站出来说话,他一气之下弃官而去。董卓问周毖、伍琼:“袁绍此去若何?”伍琼答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以收民心。”董卓觉得有理,提拔袁绍为渤海太守。这句话警示后人要有勇有谋,当机立断。
举杯畅饮情何放,拔剑捐生悔已迟。(第十四回)
意思是:做事只*一时痛快,不顾后果,不为纪律所约束,是不能担负重任的。因为如果造成祸患无法补救,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句话告诫人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一失足成千古恨,
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第二十三回)
这是孔融推荐祢衡去说服刘表时的话。意思为,见到善举就感到意外惊喜,对于恶入恶事,就像有深仇大恨一样憎恶。孔融这句话是指那些疾恶扬善,是非、爱憎分明的人。曹操准备派一人去招降刘表,荀攸推荐孔融担当此任,孔融却认为祢衡的才智高于自己,于是上表极力推荐他。在此孔融褒扬了祢衡的正直品格。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第三十回)
意思是说战争的胜负不因兵力的多寡而决定。缺少谋略,一意孤行,即使“兵强”,也会转强为弱;相反,远谋深算,能够充分把握机会,分化瓦解对方,也可以变“势弱”为“丘强”,最终取胜。此话是对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的一个总结性警句,虽短短一语,但揭示了一种军事思想,即军事谋略在战争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第三十七回)
诸葛亮一直居住在卧龙冈。这是诸葛亮居住的草堂门口的对联。刘备初到草堂,首先见到的就是这副对联。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也有类似两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所指的淡泊,是一种清心寡欲的境界,他讲的宁静,也是一种远离世俗、不求功名、修身养生的处世方法。全句的大意是:以恬静寡欲不追逐名利表明自己的志向,清净无为表达自己的理想。秦汉年间,由于世道浊乱,许多哲人学士远离尘世,过这种隐居生活,以示对时世的鄙弃。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第四十七回)
意思是说:大丈夫在世,如果不能建功立业,不就如同没有思想的草木一样没有意义吗?这是著名的“苦肉计”中的一段话。黄盖与周瑜定下苦肉计,可苦与没有向曹操密献假投降书的人。黄盖推荐阚泽,阚泽欣然应诺,并说:“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公既捐躯报国,泽又何惜微!”阚泽的话说明了一个男子建立功业的抱负和雄心壮志,并不惜生命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第五十三回)
这是一句英雄扼腕的呐喊。孙权在赤壁之战大胜后,又去攻打合肥,被张辽大败。于是太史慈与部下戈定商量了一个主意,戈定趁乱混入曹军中,与张辽手下人一起趁黑刺杀张辽,成功后举火为暗号,再由太史慈攻入合肥城中。张辽抓到戈定后并未杀掉,遂将计就计,骗太史慈入城。太史慈见火起,以为内变成功,便杀入城中,却中了数箭。被陆逊等人救回后,不久便死。临终前他遗憾地大叫:“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指的是一个男子汉出生在乱世,应该建功立业,怎能就这样死了呢?壮志未酬身先死是多么遗憾呀!一位英雄的慷慨悲歌,读来令人深感沉重。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第六十回)
意思是说,药虽苦口,但它有利于治病,直言劝告听着不顺耳,但它有利于为人处世。从事王累写了书面谏章,劝刘璋不要见刘备,以免被其所害。他说:“窃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昔楚怀王不听屈原之眼,会盟于武关,为秦所困。今主公轻离大郡,欲迎刘备于涪城,恐有去路而无回路矣。”
自古骄兵多致败,从来轻敌少成功。(第六十九回)
骄兵,是指缺乏“知己知彼”的军事常识,故骄兵必败。军队一旦滋生骄傲情绪,就会轻敌,对敌我双方判断不明,高估自己,低估对方,这实质上是判断上的错误,更是一种***思想,势必引起心理准备不足,降低了应变能力和防范能力,因而会导致失败。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宜深戒。(第七十二回)
这是曹操让儿子曹彰率兵讨伐叛军,临行时对儿子说的话。告诫儿子:在家是父子关系,在朝为君臣关系,今天我如此训诫你,你我就不可以父子亲情处理事端,一切当以律法为标准,必须注意自律;遵循规章法制。话语中流露出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表达了对儿子严格要求以承父业的深切愿望。威武中的柔情跃然纸上。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第七十六回)
关羽退到麦城,处境十分危险。孙权派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听罢严肃地说:“铖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关羽的话表现了他大义凛然,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关羽最终被东吴所擒并杀害,他的死堪称英雄壮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九十七回)
鞠躬:弯着身子。这里是谨慎勤勉的意思。瘁:劳累。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话。意思是:我会不遗余力地贡献出我的全部精力,不辞劳苦,到死为止。诸葛亮的一生为主尽忠,兢兢业业。他不仅是上天的宠儿,更是智慧的化身,以至到现在人们仍然在咏诵着这句传世佳话,用这句名言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此间乐,不思蜀也。(第一百十九回)
魏国灭掉蜀国后把蜀主刘禅安置在魏都洛阳,封为“安乐公”。一次,大将司马昭赐宴与刘禅,席间故意安排蜀地歌舞。刘禅身边的人尽皆悲伤,以为耻辱。惟独刘禅面带喜色。司马昭见此情景,就故意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行为连司马昭都感叹道:人只顾享乐,却如此无情的,没有比刘禅更严重的了。“乐不思蜀”此后成为成语,用来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常用来讥讽那些忘本的人。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第三回)
顺:顺从。逆:违背。顺从我的意志,就可以活下来;与我的意志相悖,就只有死路一条。这句话生动地勾画出一个蛮横霸道专制的独裁者的形象。后人将这句话变革了一下,成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招贤纳士,屈己待人。(第八回)
意思是,放下架子礼貌待人,吸引、招来德才兼备的人才。此话很有道理,人才的争夺是政治势力中最重要的斗争,谁有凝聚力,能够吸引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扩充自己的实力、不断发展事业的同时,还要任人唯贤,善于把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召集到集团中来,并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才干。同时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实际上也是两方面的问题,即你在选择别人时,别人也在选择你。尊重自己的部下,才会有更多的人才到你的身边努力地为你做事。
絷鸟累百,不如一鹗。(第二十三回)
即使有上百只鹰、隼之类的鸟,也不如有一只鱼鹰。这是形容人才的难得。这是孔融夸奖祢衡的话:“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祢衡立朝,必有可观。”表现出孔融虚心的人格魅力。
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第三十一回)
隳,毁坏。这是关羽劝慰兵败后的刘备的话。此话道理深刻,因为在战斗中,胜负并不能决定事业的成败,一时的不顺也不代表永久的跌倒,关键是不能因之而丧失创立大业的志气。如果由手暂时失败而丧失了信心,那么就会导致希望的破灭。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三十七回)
意思说,活的时候,得到了该得到的美名,死也有价值。这句话是作者引用后人之语。是在《徐母赞》里高度评价徐庶母亲的赞美辞。徐母虽是一介女流,生活清苦,但教子有方,以天下大义为重,她的精神为天下人传诵。
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第四十三回)
这是诸葛亮在江东舌战群儒时,驳斥谋士严峻的话,是说严峻这些书生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能管理国家大事。这句话说出一个道理:有的封建文人认为自己读了几本圣贤之书就大有学问,不管干什么总要引经据典,理论上常讲得一套一套的,遇到实际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因此,人们把那些只知道夸夸其谈,却没有实际本领的人称为“慵儒”。治理国家非同寻常,按*索骥是万万不行的。建邦立业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非凡的创造力,那些“寻章摘句”之说,哪里能解决这些重大的问题呢?圣明的诸葛亮道出了做事应注重探索而不能轻信教条的道理。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第七十回)
这里的“三军”,指众多的'士兵。这句话是说,得到一个将军是很难的,而得到众多的士兵却是容易的事,所以不可随便杀掉一个将军。这是一种珍惜人才的可贵思想。
曹操:“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当时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把当今天下大势力都说了一遍曹操都不满意,最后来了一句只有你和我是真英雄。吓的刘备吃饭的家伙都掉地上了,一眼看出刘备的野心,真的是杀人诛心呀,同时也为三国演义的结局奠定伏笔。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纠结后出师表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写的专家请跳过),把一个臣子对国家的热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出自吴国周瑜。周瑜也算是一代天骄,智勇双全,赤壁之战名扬天下,可惜最后因为妒忌落了个英年早逝,实在可惜。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时曹操与孙权大军相持于须弥口,都不愿主动出击,后来孙权亲自到前线观看曹军阵容,回去的时候曹操感慨孙权治军有方,有勇有谋,故发此感慨。表达了英雄惜英雄的感慨。
许劭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当时曹操刚刚崭露头角,还没有表现出什么大的智慧和野心,就被许劭下了这么个评语。后来曹操灭二袁、吕布、马超等,“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统一北方,三分天下占其一,充分证明了乱世之奸雄的说法。
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这两句大意是:强手之中,还有更强的对手;用诡诈之术的人,还会碰到能识破诡诈之术的人。天外有天,人中有人,世上强手林立,强手还会遇到更强的对手。善于使用诡诈之术的人,将来也会翻车在诡诈之术上。因此为将治兵者必须戒骄戒躁,行诡诈之术的人也不要肆无忌惮。此二句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一代枭雄本色跃然纸上,可敬可爱。
赵子龙:“大丈夫只患功名不立,何患无妻”。
此话放到现在也很有意义,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哪里怕讨不到老婆?一千多年前的英雄都这么说了,我们后人一定要切记于心,尤其是男性朋友要谨记。
诸葛亮:“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换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做最好的打算,做最坏的准备。孙子兵法也有说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诸葛亮平生经历大小战役数不胜数,胜多败少,未出茅庐隆中对,三分天下占其一。蜀汉能有如此辉煌,跟诸葛亮密不可分,也正是由于他有这样的理念,所有才被称为天下奇才,后人无出其右。
太史慈:“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太史慈,孙策部下,随其扫荡江东,建不世功业。可惜英年早逝,病重之时留下此话,其心未泯,奈何天要亡他?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倒上一壶浊酒为了这相遇的缘分庆贺共饮,畅谈那自古以来的许多著名事迹!禁不住的感叹:再伟大的事迹,随着时间的远去,也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不可就,久必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出此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习一生 » 三国演义句子摘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