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复杂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师生关系呢?下面是推荐给大家的如何平衡师生关系,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第一个翻转:回归人性教育
在后现代的心理咨询理论,特别注重咨询师对来谈者的坦诚,通过自身经验的坦白,让来谈者更愿意回馈真实的情感,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增进成效。在现代教育现场,家长对孩子、教师对学生,改变权威式照我说的做的作法,或有助于拉近双方情感,使学生对家长、教师的依附性提高,这有助于偏差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张枫明,2006)
简单说,没人喜欢被教育。尤其在咨询室,咨询师帮助来谈者自我澄清,但不是给建议、要来谈者照着自己的观念过日子。同样地,无论家庭或学校教育,其目的是启发,不是把一个人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反过来说,是不是当整体社会,通过部份家长和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强迫猴子学游泳、海豚学爬树,才会导致学生的不满,引爆冲突?
第二个翻转:接纳冲突存在
师生冲突造成的影响,经常以单方面究责老师,或者处分学生的方式结束,为了满足舆论与部份人士──可能是家长或老师──让师生关系走向虚有其表的形式主义。
呈现出来的方式大致有积极与消极两类,积极的冲突会制造僵硬紧张的气氛,甚至言词的争执及肢体的对抗。消极的不合作包括内心不愉快的感受,及态度上的不愿合作。(王淑俐,1995)
然而,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之间没有冲突,但也没有真正的连结。
如同夫妻冲突有负性的自我防御,双方不断争吵,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的冲突。也有透过争执了解彼此,进入问题核心的正性冲突。
师生冲突,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冲突,好比两支篮球队比赛,只能有一队胜出。师生冲突是一种观念不一致的结果,就像一间公司里头的不同成员,他们都想让公司营利,但在理念和方法上有了矛盾,进而产生冲突,但他们不是为了争你死我活,而是在共同目标上的认知有了差异。
师生之间的斗殴,属于积极的外在冲突,但这个冲突的背后,并不全然是双方都想毁灭对方的绝对冲突,而是方向不一致的冲突。这样的冲突不只是因为师生之间的斗殴而限于师生两者,教育活动包含的关系还包括学校和家庭。
第三个翻转:营造学习共同体,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孩子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学习的***:从教室出发的改革》指出,教育单位与工作者,必须和学生与家长建构信赖与协力的关系:施行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必须在保障实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的同时,也保障每一个教师成为专家成长的机会。
教育从来都不只是老师和学生两个人的事,包括学生背后的家庭,以及教师背后的学校。四者合在一起,彼此配合协调,才能让整体教育的素质提升。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如果家长和学校行政体系不在教师、学生素质提升的同时,跟着提升自己的素质,那教育无法达致理想的目标。学生在学校不管受多好的教育,回家都得面对另一套体系的冲击。
同样地,当教师被要求接受各种培训,但在第一线战斗时,行政体系用落后的观念扯后腿,那老师为了自己的工作权,该听谁的?所造成教师自身教学的矛盾(不是不知道新观念,可做了会被批评,会丢工作,只好不做),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这在我过去参访学校,和老师面谈时,经常听到老师诉说这方面的苦楚。
故当我们看师生冲突,我们应该把学校和家长们也纳进来讨论,谁也别推卸自己的责任。
教育的彼岸:尊重彼此存在的价值
这一切的核心,就是让学习的责任回归学生自身。要做到这一点,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得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自主性去学习。这不只是学科的学习,而是生活的学习、生命的学习,让孩子能够走出自己的路。学校提供足够的资源,教师和家长扮演辅助者,而不是主导者。
冲突的背后,隐含着关系中任何一方过度的控制,控制表面上掌握了权力,但实际上也会让另一方将追寻自身价值的责任转移过去。
故当我们经常谈尊重,所谓的尊重就是让责任彼此的责任回归自身。在这个基础上,对理想的共同体,佐藤学提出三原则: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即尊重孩子;
二、尊重教材所隐含的内在学习发展性;
三、尊重每一个教师自身所秉持的哲学。
透过教师间同僚性的建构,以综合学习的实践为中心,家长、居民与教师一同设计学习参与的.实践,慢慢日积月累创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与市民等学习共同体做为改革的准备,并透过持续的实践达成改革的愿景。
进而最终重新反思教育:对学习、教师的职业、公共性及民主主义概念重新定义:
一、任何人皆当参与学习,建立学习共同体;
二、教师的工作从服务回归责任,亲师关系从服务的享受者与提供者关系,回归对教育专业化的尊重;
三、打通学校内部与对外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管道,改革不公平且非民主的现象,在对等的情况下进行互动和交流,重新改造学校结构。
结语:承认自己的极限,将资源向外扩张
教育家Marie Winn于Children Without Childhood(没有童年的儿童)一书中,批判电子媒体催促着儿童朝向不必要的成人模式前进,包括暴力、性与各种成人的秘密。
学校、教师和家长,任何成人在面对这个信息社会,都被迫带着一点茫然在生活。许多孩子们获得生活信息的来源,都已大大超出成人所能理解的范围。所以我们何必再假装自己什么都懂,好像因为我们也曾经是孩子,曾经读过中学,所以我们就以为自己理当理解孩子经历的一切。
承认自己的极限,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成人和孩子之间彼此倾听,在互相坦诚的情感中互相理解。正因为有太多在单一岗位上无法认知的新知,在教育中纳入更多社会资源便显得刻不容缓。
好比当教师或家长面对孩子的抑郁症、自残或其他精神方面的困顿,引入心理咨询专家的介入,这不是推诿职责,而是真正站在对孩子好的基础上,让社会资源与教育结合,最终让孩子回归正常生活最有效率的方法。
诚如本文开头所述,冲突本身是问题的警醒。而师生冲突背后,所警醒的不只是师生关系,还包括整个社会当前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让每个人挣扎不已的安全感危机。社会学家Zygmunt Bauman在Postmodernity and its discontents(后现代性及其缺憾)一书他表示人们处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变得日益自由,然而问题是,我们不再有安全感,一切都变得捉摸不定,难以预测。
难以捉摸的社会形态和压力对社会中的任何角色都是挑战,对学校中的孩子何尝不是。房价一年翻一倍、环境污染和食安危机,大人都焦虑,孩子怎么可能感受不到。而在他们性格未定之际,更容易因心理的焦虑不安而失控。
故我们该如何使儿童于童年阶段培养安全感,不会在信息时代,以及过度强调自由却反而失去自由,就成了你我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1.了解学生的特点,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的学习问题“问答”式的交流,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工作中,我用看、聊、访的方法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活动;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访就是访问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语言。学生求知欲高,对什么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为什么,特别有吸引力的活动,他们很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激励兴趣、提高能力,并且到学生中去。我一边参与活动一边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探讨活动乐趣,并借此对其进行教育,做什么事都要细心、有耐心。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要学会孩子语言,要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特点。于是,我把自己“下放”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有时我站在一旁看他们玩,听他们讨论,注意观察分析,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与学生沟通心灵,处处体察他们的情绪脉搏。现在孩子们把我当作他们的大朋友,有了高兴的事就忍不住要告诉我,有了小烦恼也会第一个向我倾诉。我感受着他们那一颗颗纯净的童心,并积极地回应着,与他们分享快乐,帮助他们解除烦恼。渐渐地,我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心理阻隔消失了,有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如果教师随意怀疑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愤怒和反抗,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那么教育就无法奏效,尊重学生,才能满足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班有个男孩学习不努力,上课不守纪律,随便说话,做小动作,下课打闹,同学们总告他的状。但他聪明伶俐,特别爱劳动,每天不管是不是值日生,早上一来,下午放学他都主动拿起笤帚扫地。有一天课间我和他闲聊,我说:“你是个爱劳动的孩子,你又那么聪明,如果能自觉遵守纪律、爱学习那多好啊!你一定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没想到从此以后他劳动更积极了,课堂纪律、学习都有明显的进步,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经常和他一起玩耍的调皮学生都有了进步。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有闪光的地方。我们应抱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矿”的心态去发现学生潜在的优势,并想法设法创设条件,提供机会,鼓励孩子战胜自我,大胆实践,使这种潜能转化为孩子现实的能力,并逐渐增强、扩大……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帮助者,鼓励者,在一路的共享欢乐,共渡难关中,老师的心和孩子的心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3.信任学生,给学生坚强的后盾
信任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用真心之犁去耕耘学生心田,必须遵循由点到面,由浅及深的规律。若忽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则两者间缺少平等相待、倾心交流的氛围。双向交流是师生双方心与心的相知、相融和相通的途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一瞥饱含爱和信任的眼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会“感光显影”。信任学生,特别是那些犯过错误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消除隔膜,化解对立情绪,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如我们班有一位经常不做作业的同学在交作业时说“作业忘在家里了”,同学们都说他没做作业还说谎。这时,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而是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告知同学们,在没有知道事实之前不能胡说,先给那位同学坚强的后盾,同时了解其原因,通过经常接触、交流,鼓励学生,才能激活学生的心灵。我们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加强双向交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建立彼此的默契。
协调师生关系的方法
一、 互补——师生之间取长补短
任何系统都是由许多相关物组成的,这些相关物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这个系统才能正常运转。如果师生之间用“互补”建立平衡,做到以长补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体贴,共创一个宽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师生的联络点就多,共同语言就多,就易于处于心理平衡状态。
二、 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石
有的教师对学生横眉竖眼、颐指气使;还有一种现象,虽然教师不是用武力管制学生,但是学生见了老师好像是“耗子见了猫”似的,这可以称之为“潜在的专制独裁”。综上所述,就是告诉教师们要一视同仁,平等互助,多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少批评他们的缺点、不足,通过认真、细致、耐心、积极的引导、说服、教育,通过良好的榜样去吸引、温暖、鼓励、夸奖、表扬学生,像“南风融融”,似“入夜春雨”,循循善诱,娓娓动人。正如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所说“严而不训,方法得当,事半功倍。”生活上、学习中当是学生的“大哥哥”、“老大姐”,多些“同学们,你们认为……”,少些“我认为……”,让学生紧紧围绕在自己周围。
三、 爱——师生关系的桥梁
爱是沟通师生思想感情的桥梁。师生长时间地生活在一起,难免都会暴露出各自的缺点和不足。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思想单纯的学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足,甚至是错误;同时也难免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在这时候,作为教师要用慈父慈母般的爱去感化他们,要伸出温暖的手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搀扶他们走出“泥泞”,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师生之间只有思想一致,感情融洽,行动协调,消除笼罩在师生之间的“火药味”,才能保证共同理想的顺利实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习一生 » 如何保持平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