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简介
《皮囊》是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长篇散文集,2014年10月1日首次出版。下面是整理的《皮囊》简介,欢迎大家阅览。
内容简介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等作品。
其中《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作者简介
蔡崇达,1982年生人,闽南人。
大隐隐于市的新生代媒体人,人称“天才达达”,韩寒口中的“写作大师”。
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
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
不断打破媒体行业记录,在新闻特稿写作方面有独到贡献,作品多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大奖,被清华、北大、复旦博士生拿来做毕业论文研究对象。
创作背景
蔡崇达30岁生日时,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看到一个名为“living and dying”的展览,长长的展台陈列着已逝去的人们的珍贵物件。看着那一张张面孔,蔡崇达想起病重8年已然离世的父亲。“我父亲是在30岁生的我,我突然间才明白,我以前太把他当父亲了,我把他当成一个形象,他是父亲,我把他当成一个角色,他扮演了这个角色,我去评价他扮演得好不好。我没有把他当成一个真正的人去理解他,去看到他。”当他真正明白的时候,父亲已从他的生活中退场,他担心因此而错失更多构成他生命的最重要的人,遂决定写作《皮囊》。
主题思想
该书有对生命终极问题的拷问,涉及信仰、残疾和死亡。母亲相信神灵,她认为,“每一种困难,都有神灵可以和你分担、商量”,“发觉了世界上有我一个人承担不了的东西,才觉得有神灵挺好的”。虽然母亲的信仰具有某种功利性,类似于鲁迅所谓的“吃教”,但也昭示了信仰对于人的重要性,人需要信仰的支撑,才能摆脱灵魂的孤独无助。母亲的灵魂中因为有了“神明朋友”的陪伴,虽然生活中苦难重重,但不会轻易被苦难所击倒,因为“神明朋友”会陪伴她,给她出谋划策,予她力量。而“我”的那个活到99岁的阿太对死亡的`态度竟然如此的豁达:阿太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给“我”的:“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阿太不是哲学家,阿太更不识一字,然而阿太的话却如此富有哲学意味。
该书同时逼真而残酷地展示了人生的困境。父亲由于中风,左半身偏瘫,但他一开始对病情恢复充满信心,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每天步行不少于8小时,期望通过训练让自己的左半身恢复正常。然而,“从夏天坚持到秋天,父亲开始察觉,某些该发生的没有发生:左手臂依然习惯性地蜷在胸前,左腿依然只有膝关节有掌控感,甚至,让他恐慌的是,脚指头一个个失去感觉了。姐姐喜欢在他睡觉的时候,帮他剪指甲,一不小心剪到肉,血流了出来,姐姐吓得到处找药布包扎,他依然没有感觉,沉沉地睡着,只是醒来的时候,看到脚上莫名其妙的纱布,才傻傻地盯着发呆。我可以看到,挫败感从那一个个细微的点开始滋长,终于长成一支军队,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但他假装不知道,我们也假装不知道。他已经察觉。这种没被戳破的悲伤,像发脓的伤口一样不断淤积、肿大,慢慢地,控制不住,伤感有时候会喷发出来”。父亲曾经对恢复健康很有信心,要全力争回生命尊严,对未来充满希望,而这虚妄的希望也正是支撑父亲活下去的动力。但最终充满信心的父亲逐渐在疾病的面前败下阵来,之前强大威武、无所不能的父亲,被疾病不断羞辱、折磨、摧毁,最后精神世界坍塌,含恨离开这个世界。父亲的心路历程更具有另外一种隐喻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往往为了一个目标而追求而活着,但最后发现了残酷的真相:这个目标不过是一个虚妄的目标,而父亲就为这个虚妄的目标而活着。因为包括“我”在内的家人都知道父亲的病没有办法恢复,都配合着父亲来演戏。总之,作者用真诚细腻的笔调,不露声色地再现父亲由希望到绝望的复杂心路历程,凸现人在疾病面前的渺小、脆弱与无奈,表现生命无常、人需要目标支撑但目标最终指向虚妄的荒诞性。
内容特点
小城的独特人文和地理景观使该书充满了地域性色彩,外部环境塑造故事里的人物性格,人物又反过来表现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互动关系成就了作品风格的独特性,形成了一种文化传达。小城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一种密闭的叙事空间,小城在这种封闭下保留了原始的文化传统和风景民俗,造就了独特的闽南地理文化景观。而现代化的推进又给小城留下了改变的痕迹,这种“常”与“变”的互动给小城打下了区别于乡村和都市的独特烙印,表现出鲜明的过渡色彩和地域特点。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现代化印记影响着小城人物的成长,《张美丽》里衩开的旗袍、屏风头的烫发,以及美美海鲜酒楼、娱乐城这些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新鲜元素在经历与小城的磨合、排斥后,最终植入了小城。小城的本土文化与外来的现代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审慎或被动地守卫、传承、接受和改变,作者正是试*还原和记录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关于文化的继承与嬗变,表现出属于小城的过渡性特征以及属于闽南泉州的独特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