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的话题作文导写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应用频繁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围绕着所给谈话中心、谈话内容、谈话的由头写成的文章。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墙的话题作文导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墙的话题作文导写
(一)作文题目
现实世界中有各式各样的墙,用砖砌的,用石头垒的,用土筑的……它主要起隔断或屏障的作用,这些墙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形的墙,“墙”话题作文导写。
请以“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生活中,“墙”无处不在,有形的,如学校的围墙;无形的,如“可悲的厚障壁”。有形的墙,我们每天都面对;无形的墙,我们有时也难以回避。有的墙是安全的保障,是迷人的风景,是故事的载体……有的墙是情感的隔膜,是观念的差距,是文明的枷锁……有的墙需要筑,有的墙需要拆;有的人在筑墙,有的人在差墙,也有的人在读墙……这期间会有许多的生动故事,也有许多鲜明的形象,也有许多深刻的道理……
(二)审题提示
(1)本次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话题只有“墙”一个字,根据材料,有三种写法:只写有形的墙;只写无形的墙;既写有形的墙,也写无形的墙。比较而言,后两种写法比较容易,联想、发挥的余地比较大。如果选择第一种写法,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有关联的墙,深入挖掘,展开议论,写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或者写与“墙”有关的人和事,表现一个比较深刻的主题。
(2)如果写无形的墙,一定要明确写出“墙”在文中比喻什么,不能飘忽不定含糊不清。
(3)要注意提示部分有一个关键句“它主要起隔断或屏障的作用”,而且没有别的语句告诉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墙”的其他作用,所以无论写有形的墙还是无形的墙,都应该扣住“隔断”“屏障”来写。有些同学只看话题,写“承重的墙”,“沟通的墙”,这样审题立意是很危险的,很容易造成偏离题意的后果。
(4)根据材料,“墙”的作用是“隔断”或“屏障”,但并未限制这个作用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所以既可以写要“建墙”,要建抵御诱惑、对抗邪恶之墙,也可以写要“拆墙”,要拆阻碍沟通、破坏统一之墙。
(5)既然墙的作用是“隔断”或“屏障”,就有“墙内”和“墙外”之分,在构思时必须想到说不清内外之分的材料不能写,否则很难扣题,例如:“正是心中的那一面墙,把丛飞和孩子们之间的陌生隔绝开来了,使丛飞能够把他们当作亲人般看待,无私地奉献,成就了丛飞伟大而光辉的形象。”
(6)话题只有一个名词“墙”,可以选择各种角度来写,比如我们需要或不需要什么样的墙,为什么要“建墙”或“拆墙”,怎样“建墙”或“拆墙”,面对“墙”应该怎么办等。
(三)评分标准
(1)“墙”的喻义不明确、不突出的,45以下。
(2)通篇不点“墙”字,离题的,10分以下,暗扣题的,40以下。
(3)点到“墙”,但重点不是“墙”,30以下。
(4)立意选材,提倡正面的,积极的,完全写负面的,消极的,如自己的封闭、社会的冷漠,45以下。
(5)思路不清,结构较乱的,45以下。
(6)空泛议论,抽象说理的,45以下。
(7)堆砌材料,缺少分析的,40以下。
(8)一事一议,单调贫乏的,40以下。
(9)虚构故事,胡编乱造的,36以下。
(四)主要问题
(1)卷面潦草,字迹不清。
(2)开头罗嗦,入题太慢。
(3)叙述事例,拖沓冗长。
(4)堆砌事例,不作分析。
(5)编造故事,幼稚乏味。
(6)散漫随意,没有章法。
记叙文结构的几种实用模式及其特点:
1.时序顺进式
即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片断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其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
其模式如下:开头(引出故事)→故事主体(对人物或事物主体进行细致刻画)→结尾(议论点题)。
2.平列展开式
选取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断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基本模式是:
材料①
开头(引出材料)→主体 →结尾(抒情、议论)
材料 ②
3.对比映照式
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反衬式组合。其基本模式为:
正面材料
开头(引出材料)→ →结尾(抒情、议论)
反面材料
说明:行文时一定要写出对比点,为议论、抒情做准备。至于先写正面材料还是先写反面材料则视作者的构思和材料特点而定。
4.穿插回放式
即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以某一物象为线索,将描写的内容通过插入、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操作的关键是选好串联的物象,并围绕一个中心截取生活中的材料。
其模式为:
开头(交待物象,引出材料①)→发展(引出材料②)→高潮(引出材料③……)→
结尾 抒情、议论)
小结:记叙文的结构模式相对而言变化较多,运用时可以使用单一的某种模式,也可以将其中的两种或几种合并使用。但不管如何变化都会遵循如下规律:
开头(引出材料) →主体(具体描写,用生动的细节突出某种特点) →结尾(适当抒情或议论点题)。
必须注意的是:段与段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要有过渡,结尾要照应。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模式对快速构思和行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记叙文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局)。
二、描写的种类与方法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即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定的地域、经济文化氛围及人际关系等,对于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即人物所处的各种客观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情节展开的自然场景和人物生存活动的具体空间。对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和表现人物的心境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描写,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要和事件的发展、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想适应,一定要为表现主题服务,不能脱离。
人物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要使人物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就必须对人物进行具体的描写。描写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切合人物的思想品德,切合人物在事件变化中的转变,不可概念化。
景物描写自然景物、人造景物(包括动态和静态、群体与个体等)。
景物描写应注意顺序和角度,如移步换景、时节变景、定景换点等,又如视角(俯、平、仰,远、中、近)、动静、点面、声音、色彩、光线、气味、温度等等。
三、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必须自然合理,决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无中生有。情感和认识必须来自于记叙和描写,必须切合具体的情境。
四、记叙文的选材选材的根本原则是要切合主题,能够充分表现主题。具体来说,选材一要精,二要真,三要新,四要小。
以墙为话题的作文
一道高高的夹着电网的围墙,将他与自由世界隔离开来。
他原本是一个勤奋、乐观的青年,却因七年前的一天,命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那天,他因酒后驾车造成了一死两伤的悲惨后果。又因害怕巨额赔款而选择了逃逸,很快他被公安机关抓住。巨额赔款一分不少,还落得十年的有期徒刑。当他感觉自己的生活一切都完了时,是妻子的一句话“好好干,我和孩子等你回来!”树立起了他生活的信心。这句话也成了他痛苦时的唯一支撑,每当他受到侮辱,遭到伤害时,总会想起妻子的话。于是他每天努力劳动,辛勤改造,因此他屡屡立功,最终获得了三年的减刑。
出狱的那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可他顾不上享受这些。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家,见到了他日夜思念的妻子和孩子,还有久违的乡邻和朋友。家人满心欢喜地接纳了他,可他总发现其他人的眼神里带着几多猜疑。他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于是他暗暗鼓励自己:“慢慢会好起来的,我一定会努力让大家重新认识我。”
可事实并非如他预期的那般美好。
面对生活的压力,债务利息的增长,他们家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他知道,为了让家庭经济宽裕一些,为了让妻子轻松一点,自己必须重新挑起家庭的重担。很快,他踏上了求职的征程。但许多单位都介意他曾经有过前科拒绝了他,不愿招他为工。眼看,家里的状况越发拮据,但他没有沮丧,继续努力寻找着工作。他想:“只要我踏实做人,努力工作,一定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就算是苦活脏活,我也要证明给大家看。”
很快,隆冬到了,他终于找到了一家砖厂做搬运。一切都已达成共识,老板把他叫到办公室里,准备签约,他依旧老老实实地在简历一栏填上了自己不堪的经历。谁知老板发现后立即把已经拿在手里的合同收了回去,放进了抽屉,没有留半句解释的话语。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脚上刚刚长出来的力气,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忽然他发现,眼前就像立了一堵厚厚的墙,让他找不到未来的路。
他终于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呆呆地站着,寒风刮过他的脸庞,细雨洒在他的身上,他感觉自己就像被抛进了冰河。想想家里的债务,再想想整天操劳的妻子,他不禁打了一个寒颤。眼前的红绿灯不停地转换着,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一个个身影淡然离去。他恍恍惚惚地跨上了斑马线,后面又是一盏红灯。忽然,人们听到一声踩急刹车的巨响,他倒下了,躺在血泊里……他的双眼死死地盯着天空……
也许他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吧!那里一定有他的亲人,有宽容的微笑和温暖的人心。在那里,他不会看到一双双冷漠的眼睛,也不会遭遇一次次蔑视的眼神,更没有那一堵堵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的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