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的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少爷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少爷的观后感1
夏目漱石的原著,奠定了故事诙谐讽刺的风格。编剧功力到位,改编得很不错。二宫的气质非常符合少爷的人物设定,演技也有保障。
综合以上因素,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影片,针砭时弊、诙谐有趣,观影体验非常愉快。
影片的拍摄风格是昭和时期的味道,小镇的景色和建筑增加了这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少爷的性格品行可能在现实中并不讨人喜欢,太过爽直,正因如此更觉难能可贵。但他并不是一个伟光正的人,也会在没人的温泉游泳,喜欢吃的东西也会吃个够。
影片的小细节很动人,寄宿的女佣、歪的画、学生走过的桥,每个细节都很有味道,可以慢慢咀嚼和消化。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少爷虽然没有了工作,但却坚持了品性,而且还影响了学生和其他老师,给学校带来了不一样的氛围;如果现实中呢?
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人,请善待他吧。
少爷的观后感2
如果只作为一部电影的话还不错,但是作为小说改编非常糟糕。夏目漱石的小说还是太难以改编。他的小说里心理活动的描写非常细腻深刻,但是放在电影里除了依靠旁白很难表现,再加上情节的走向趋于真实,如果拍成电影会让人觉得少了夸张的跌宕起伏。
个人认为夏目漱石的原作更成熟,读完之后会让人思考这种正直的性格和直接了当的做法在社会上究竟能有多大影响?主角的做法虽然能称得上惩恶扬善,但是类似的做法能不能矫正这个社会扭曲的地方?然而这部电影很明显少了这个深刻的部分。最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人们很容易就被小事情感化了。拍成了一个不温不火的死亡诗社魔改版。少了夏目漱石的深刻,也没有死亡诗社的震撼。
少爷的观后感3
补番打卡,奔着二宫和也看的,我觉得这部电影拍的真的挺好的,各位卡司的演技也是特别棒!之前有把这个电影和《死亡诗社》对比的,我都看过。其实看完以后我觉得很不一样的。
大概也就是两部电影都是探求人性,发生在师生间的背景故事是有点像的。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从二宫和也演的少爷视角出发。整个电影走的更多是温情线吧,更东方化一点,想表达很多东西都很含蓄,毕竟原著是写出“今晚月色真美”就能含蓄表达“我爱你”的夏目漱石。这部电影小说版应该是《哥儿》,还有这部电影拍的也很有层次,电影里有几条支线情节也相对完整。电影里各个人物的形象也相对来说是饱满的。
我觉得阿清对少爷的影响真的很大,整部电影很有教育意义,没有人能够风风火火特别出类拔萃的过一生,相对来说很多人的'人生都是平凡的,在这几十年生命中能保持好的品性真的是一件特别棒的事!其实这部电影要是打分的话应该是4星或者四星半,但是原谅我最近超喜欢nino,偶像光环啊!所以我打满星了。
少爷的观后感4
幽默感人,很有漱石的口吻。但其实不管原著还是电影,我还是觉得翻译成《小少爷》比较好,他纯真而任性。我看的小说是这样翻译的。
小少爷自始至终任性自己的正直,阿清说他品性难得。我觉得何止难得,简直不可得,以及教导主任等人的虚伪荒唐,都是很夸张的。所以故事设置的角色们所在地,是一个穷乡僻壤的人烟寥寥处。也正是因为如此,故事结尾,会出现“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一行字。其实小说本身就是一种虚构的文体,这是不言自明的。在这里提及一句,是为了讽刺,讽刺的是大众认知,大家对作者和阿清的对小少爷的极致老实正直的褒奖多是持一笑置之的态度,即使最初有感动,也会考虑到现实的不可行性而最终无动于衷。于是只好视其为一个荒诞搞笑无意义的故事。夏目漱石就是在讽刺世俗的生存习惯,讽刺世人对于单纯正直的嘲笑,讽刺陷入虚伪漩涡而无力也不敢逃脱的众生相。除了讽刺,也确实有一种无奈。电影中,小少爷在被教导主任陷害后被迫辞职,他走时,叹道:“又搞砸了啊”。因为这样莽撞单纯的个性,他一生吃的亏可不少。这是一种无奈。不过,固然也是他自己对生存方式的一种选择,他的释然与欢乐多于悲伤无奈。正如他说“如果老实人会吃亏,那骗子岂不是要吃大亏!”
这沉郁的讽刺,化为纯净,对我们的生存毫无意义。散了吧散了吧。
其实,善良的读者,我们不必刻意模仿小少爷的生存。我们需要的是考虑我们当下的生存状况是否真的使我们快乐,使我们幸福。如果一种聪明的生存方式使我们远离了幸福的初衷,那我们要试*改变,而非只是一滩烂泥似的叹息无奈。电影《红鳉鱼》里有句话说得很好,“现实就是答案”。(这电影也是二宫和也演的)分析我们的现实,有什么问题,就要努力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