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名句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名言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名言吗?下面是收集整理的贝多芬名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贝多芬的名句
1、在过去的那些音乐家中,只有亨德尔和巴赫是有天赋的。我的心深深地为巴赫,这位和谐之父那崇高而伟大的艺术所震动。我过去一直是莫扎特最热烈的崇拜者之一,我现在和将来仍将是如此,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我认为您的作品在所有其它剧作之上,每当我听到您的新作就心花怒放,并且对它比对我自己的作品还要感兴趣:总之,我倾佩您并热爱您……您将永远是我最敬佩的当代人,如果您能给我写几行字、给予我莫大的快乐,我将感到宽慰,艺术将所有人汇集在一起,特别是那些真正的艺术家,您或许容我把自己也归于这类人的行列中。
2、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
3、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4、对你们的孩子要教之以德性,只有德性,而不是金钱,才能使人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5、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6、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7、卓越的人一大优点: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8、我的想法正如伏尔泰所说“苍蝇的几口叮咬并不能阻止骏马的前进。”这些蠢人,就让他们去x谤吧,他们的风言风语决不能赋予任何人不朽,更不能抹去那些命定辉煌的人们的不朽。
9、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
10、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11、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麽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麽幸福啊!
贝多芬的故事
1787年的春天,17岁的贝多芬为了寻师访友,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世界音乐名城维也纳。
他虔诚地敲开莫扎特的房门,谦恭地自我介绍说:“我叫贝多芬,是专程从德国波恩赶来拜见您的。请您多多指教。 ”莫扎特听后,马上回忆起一段往事:贝多芬出身于一个有名的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音乐家。小贝多芬从4岁开始学琴,在8岁时就举行了个人音乐会,11岁时创作的一首《葬歌》风靡整个欧洲,刚满13岁时便担任了宫廷风琴师,是一个很有发展希望的青年音乐家。不过,贝多芬到底有多大的音乐才华呢?莫扎特决定要亲自考核一下。
“请坐下来,给我和客人们弹一曲钢琴吧!”莫扎特安详地说。
贝多芬为了赢得莫扎特的赞赏,尽最大努力弹了一首高难度的钢琴曲。可是,莫扎特听了却毫无表情,反而顺手拿起一张纸,快速地写了几个字,递给贝多芬说:“请按这个题目构思一首钢琴曲吧!”
贝多芬听了心中一阵忐忑,似乎觉得有些委屈。他没有吭声,只是凝神思索了一会,双手便按上了琴键。蓦然,美妙的琴声像潮水似的奔涌而来,神奇的旋律溢满全室的上空,客人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好极了!”莫扎特仔细地听完了贝多芬的即兴创作,高兴地对身边的音乐家们说:“请各位注意,这个来自美丽的莱茵河畔的孩子,必将以他的音乐才华,震惊世界!”
贝多芬没有辜负莫扎特的殷切期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把自己关进旅馆,既不出门也不会客,只是专心致志地学习钢琴和忘我地进行创作。在他学习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这样几个有趣的小故事:
一天,一个住在他楼下的女客人突然高声地喊叫起来:“请楼上的人注意一下,楼板漏水了!”可是。尽管这个女客人不停地高声喊叫,水珠还是不停地从楼板缝里向下掉。怒气冲冲的女客人命令她的仆人赶快到楼上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当仆人走进贝多芬的房间时,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惊得说不出话来:只见正在练琴的贝多芬,手指像急速发射的飞箭猛击琴键,发出山崩海啸的轰鸣。手指发热了,他就放进琴旁的水盆里浸浸凉,再甩去水珠继续弹奏。水盆里的水几乎完全用光。正是遍地被甩出的水,不断地向楼下渗透。
又一天,金色的晚霞映照着远方的青山,徐徐的晚风吹拂着小路旁的野花,贝多芬与一个朋友在郊外田野的美丽景色里散步。贝多芬默默地来回踱步,直到夜色笼罩了原野。他与同来的朋友始终没有讲过一句话。突然,他忘情地大喊了一声:“我找到了主题!”说完便飞步向城里奔去。奔进房间后,连帽子和外套也顾不得脱,便伏在钢琴上奏出了一首崭新的乐曲。
还有一次,贝多芬来到了一家饭店。他来到饭桌前,一坐下,就用手指在饭桌上不断敲打,似乎把饭桌当成了琴键。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饭店里的人好奇地走过来问他在干什么。贝多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坐在饭店里,他马上自我解嘲地说:“结账吧,我该付多少钱?”店里的人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因为贝多芬根本就没有吃什么东西。
贝多芬就是这样专心致志地学习和创作,这也是他一生中获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贝多芬的故事2
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接着似乎该是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传世美谈,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随后传来了贝多芬的母亲辞世的噩耗。这使两位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遗憾地分手,从此再未谋面。四年后,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35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而此时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尚在波恩肩负着家庭的重担。
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记忆,十七岁丧母对贝多芬的打击非同一般。与此同时,他还要担起这个无人照管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不争气的父亲。
在艰辛的日子里,只有在与布朗宁一家的交往中,贝多芬才得到一点安慰和支持。伊丽奥诺。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怀有温柔的感情。当她后来与一位善良的医生结婚后,贝多芬就将这种感情转为永恒的友谊并保持终生。贝多芬也从乡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经及壮丽浩瀚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日渐忧郁的年轻音乐家。贝多芬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情感,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直接发源于此。
直面命运的挑战
就在贝多芬一心准备投身音乐大干一场时,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当时的贝多芬还爱恋着一位叫朱丽叶塔的姑娘,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献给她的。然而幼稚风流的朱丽叶塔辜负了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来竟与一位男爵订了婚。
耳聋的治愈日渐渺茫,又痛失心仪已久的恋人,这双重的打击使顽强的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即现在被称之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在信中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误解贝多芬的人,如果仔细总结了他的遗嘱,都能发现其中真实的原因,从而原谅他的种种缺点。
不过他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他那坚强的个性不可能屈服于命运摆布。还是那篇遗嘱中,贝多芬说道:"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
困顿的晚年与伟大的创作
命运的发展总有起伏,紧接着1814年的巨大成功后,贝多芬的命运急转直下,跌入了低谷。这个低谷是如此之深,因此当贝多芬最终走出后就真正永垂不朽了。
首先,他的经济陷入困境,维也纳这个城市从骨子里是轻佻而又浮华的,它从未对贝多芬报有真正的好感。自从1814年维也纳会议之后,维也纳的音乐口味日渐趋向于意大利乐风,他们推崇的是罗西尼,而将贝多芬视为"迂腐"。 贝多芬的朋友和赞助人,或分散,或故去,现实的经济困难顷刻来临,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听众,没有稿约。没有起码的经济保障,再伟大的艺术家也一筹莫展。贝多芬不得不把他宝贵的时间耗费在精打细算的日常生活开支和与女厨的争吵上。他曾写道:"我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还得装着日常生活并不艰难的神气。"
与此同时,他的耳朵完全失聪,这样他连所热爱的钢琴演奏和指挥工作也不得不放弃。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来自他指挥彩排他的歌剧《菲德里奥》。由于他根本听不见乐队演奏和演唱,整个排练一团糟,重新开始后依然如故。贝多芬从听众难堪的表情中领悟到了原因。回到家中捧着脸一言不发。他的朋友说:"在我和贝多芬的全部交往中,没有一天能和这致使的一天相比。他的心灵受到的极大的伤害,至死不曾忘记这可怕的一幕。"
沉重的家庭苦难也折磨着贝多芬。贝多芬的一个弟弟于1815年去世,留下八岁的儿子查理。查理的母亲是个微不足道的女人。贝多芬为了收养查理,不惜和她进行旷日持久的诉讼,一直到1820年才告胜利。
贝多芬将他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查理身上,希望能将他培养成材。但贝多芬明显犯了个错误,查理并不是童年的自己,他根本就成不了音乐家。由于贝多芬过于主观和急躁,养成了查理的逆反心理,不断地给贝多芬找麻烦,使贝多芬伤透了心。终于在1826年,在干了数不清的蠢事之后,查理开*自杀。但他居然笨得连开两*也没有成功。自己满腔的心血和感情白白地浪费,还受到别人的误解和嘲笑,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伤心的了。查理的自杀使贝多芬高傲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难堪,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加上1817年他百病缠身,他的朋友说他"突然变得象个七十岁的老人,疲乏无力,丧失了斗志。"
在无尽的烦恼,痛苦和忧愁中,贝多芬的创作受到严重的影响,作品很少,贝多芬的敌人甚至断言他已穷途末路。
经历了多年的命运的打击,此时的贝多芬已不再是那个充满自信的贝多芬,不再是那个感到自己的才华具有至高无上的力量,能去征服整个宇宙,去把自己的音乐思想布施给每个人,并能取得所有人尊敬的贝多芬。现在的他是一个终于远离尘嚣,独身隐居,不再寻求任何功名的贝多芬。他专心致志于自己的艺术,对外界的褒贬无动于衷。他完全沉浸于苦难之中,却微笑着顺从一种毫无反抗的忧郁,有时又以一种惊人的意志力量使自己达到宁静的欢乐之中。 生活Tips—育儿 从1815年到1826年,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他的"第三期风格"。这期间的代表作是《D大调庄严弥撒》,《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五首钢琴奏鸣曲和一些弦乐四重奏。
这时贝多芬把音乐结构放在第二位,他找到的形式更能自然地符合情感上的要求。因此,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人类天才创作中所从未有过的最杰出的作品。它超越了贝多芬从前所有的音乐作品,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
《D大调庄严弥撒》被贝多芬称为他最完美的作品,这根本不是为了宗教和教堂的音乐,而是贝多芬本人情感和思想的流露。至今这部弥撒还是西方同类作品中的代表作。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凝聚了贝多芬一生的心血。从1795年贝多芬就草拟了这部交响曲最后乐章的主题,以后他在许多中曾无数次地尝试。经过多年的探索后,贝多芬决定破天荒地在交响曲中加入人声,引用席勒的《欢乐颂》诗句,来表达他毕生的夙愿:歌颂欢乐,欢乐战胜了痛苦,欢乐解放了人类,并把他们引向了上帝。
当时全欧洲笼罩在封建势力摧毁法国大***成果的黑暗时期。在此背景下,《第九交响曲》于1824年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从此人类历史上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诞生了。当激动人心的大合唱结束时,狂热的听众不顾一切地鼓掌,相互拥抱,许多人禁不住失声痛哭,仿佛发生了一场骚乱。在维也纳这个讲究礼仪的城市,皇族出场不过鼓三次掌,但贝多芬享受了热烈的五次鼓掌谢幕,以至于警察不得不出面干预。
贝多芬已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已经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3刻左右,狂风大作,风雨交加,隆隆的雷声震动着贝多芬的屋子。突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使贝多芬的屋内充满了奇异的光亮。与此同时,处于弥留之际的贝多芬猛然睁开眼睛,向上举起了右手。当他的手放下时,眼睛半闭着,心脏停止了跳动。
两万多维也纳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等艺术家扶着他的灵柩。贝多芬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诗句:"当你站在他的灵柩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用一颗平常的心态 去面对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