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决定成败的结果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态度决定成败的结果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态度决定成败的结果
这个题目引自于《论语》中的《雍也》篇,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简写。这简约片语却深刻地表现出了求学做事的三种态度。
态度决定成败的结果。第一种态度是知之,是说心中有学习工作这档子事,却不一定会付出赴汤蹈火的热情,是一种被动的不得不为,缺乏主观能动性,如同拉车上坡的牲口,挥鞭呵斥还只是指指蹦蹦,不见得能上了坡。这是第一种比较失败的结果。第二种态度是好之,能把学习当做自己的爱好,不需督促就能自觉自愿地主观努力来获取知识,做出成绩,自然可小获成功的欣喜结果。第三种态度是一种学习和做事的最佳境界,即乐之。持这种态度的人把获取知识技能当做人生最大的乐事,求学的过程就是其心灵愉悦满足的过程,他们终生求学,也会毫不厌倦,依然津津有味。这样的态度决定了成功的果实必然已为他预备。
这三种态度导致的结果是层递层深的,然而他们本身却没有丝毫内在的因果关系。你可以直接将自己的态度定位于第三层——乐之,超越过前面的知之与好之,去瑶台桃园中撷果采英。只是,乐之虽是融入血脉的自觉意识,也还需要亚里斯多德的妙解迫切作为动力。这是怎样的迫切呢?就如按在水中不得浮起的头盼望能吸口气那样的心情,才是最佳境界的迫切。能做到这一点,便具备了执锐攻坚的底气。
当我们惜时自觉的迫切融在学习与工作的海洋里时,欢乐的心情会带给我们欢乐的见闻,欢乐的成果;这如画的硕果反过来又能增强我们欢乐的心情。在这种互相激发的链式反应裂变中,就会真切地体会到乐之的力量,原来它是像原子弹那样的势不可挡攻坚克难的武器。
让我们越过知之的栅栏,真正地喜好一些事物,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而不是像叶公一样作秀喜龙给人看。当然,我们的终极目标还是乐之的境界,把学习作为一种积极高兴地参与的终生行为。这样的结果,必然会使我们受到的益处车载斗量,日积月累,最终汇成有无际风景的苍茫海洋。
态度决定成败的作文内容
记得有这样启人心智的一句话:你无法左右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无法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预知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是的,人生有太多的“无法”,但是,朋友,请相信无论何时你都能选择积极的态度,而你也会因此选择了成功!
积极的态度是什么?它是一种凡事向正面向好的方面看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言:“左右事情结果的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的确,破碎的瓷瓶意味着什么?可能是大部分“现实者”和悲观者廉价的咒骂和泪水。但破碎的瓷瓶可以彰显出继续前行不回望一眼的智者的洒脱,可以使英国人得出“不必为洒了的牛奶哭泣”的箴言,可以让科学家发现为考古做出重大贡献的“碎花瓶理论”。可见,任何事务都有它积极的一面,我们只要选择积极的态度就会眼前为之一亮。不信?朋友,那你可从平时瞧不起的人身上,看见他憨厚真诚的一面?你可从其貌不扬的老师身上,看见他智慧的光芒?你可从一次次失败中,看见自己成功的种子正在萌发呢?
积极的态度又是什么?它还是一种竭尽全力的执着!正如一篇散文中所讲的并非所有的探索都能发现奥秘;并非所有的耕耘都能迎来收获,并非所有自信满满的航行都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悲观的人只会沉陷痛苦的泥潭不能自拔,抑或只能在生命的海边临渊羡鱼,在命运的森林里守株待兔。相比之下,那些有积极态度的人,只会用实际行动索取竭尽全力的下一次!纵使再次失败,也只不过锻打了一份人性毅力的刚强,而他们将会在生命的年轮里收获无悔的青春永恒!英国的惠灵顿将军做到了,它终于历经一次次失败后于滑铁卢重挫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林肯总统做到了,它终于在人生重大时间的第26次失败后在美利坚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共和国的***元勋更是做到了,他们在纷飞战火中开创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生命的强者!
你可以拥有多彩的人生,你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你更可以成为自己生命的舵手,只要你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朋友请记住:积极的态度助你成功!
态度决定成败的作文内容
一个教授通过实验证明:爱坐在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他对学生们说:“不是说凡事一定要站在最前面,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教授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人幻想成功,幻想更美好的人生,却都无法实现,原因只在于他们缺乏这种心态。心态决定成败,只有怀着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才能拥抱成功。
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就要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的积累。齐白石中年学习篆刻,也是从捡石头,选石头这等小事做起,努力练习,才练就了炉火纯青的篆刻技艺。美国总统林肯出生在鞋匠家庭,但他没有厌弃之感,不以做鞋,修鞋是小事就弃之不顾。他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这等小事都做不好,还谈什么国家大事?正是他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
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就要不怕艰难困苦,坚持不懈。居里夫人在资金短缺,环境恶劣的艰苦条件下,持之以恒的实验,这才有了镭的发现。小水滴何其弱小,但面对强大的顽石,它毫不惧怕,不断地积蓄力量,经过不断努力,它终将顽石击穿,这就是“滴水穿石”的来源。事实证明,只要坚持不懈,小水滴也能有大力量。
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就要学会胜不骄,败不馁。小说三国中,关羽本来有很强的实力,但却轻易失了荆州,就是因为他太过傲慢,看不起对手,认为自己天下无敌。最终骄傲将他推下了失败的深渊。有了一些小成就不能居功自傲,失败了也不能就此颓废,一蹶不振,会摔倒是常事,只要爬起来,继续战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骄傲和气馁就像两块绊脚石,我们要想办法把它们变成垫脚石,才能跑的更快,奔向成功。
心态是成功路上一种很重要的东西,有的人有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就能拥抱成功,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而有的人缺乏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一生都无所作为,庸庸碌碌。心态决定成败,让我们共同努力,怀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吧!
态度的内容拓展:
特性
社会性
态度是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一定的体验后积累经验形成,因而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环境和关系的影响
具体性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所谓特定是指具体的态度对象,针对某一件事,某一件事,或某一观念而言。
协调性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这三种成分是相互影响,协调一致的,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
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
正在社会生活中,同伴对与个体的影响力不可低估,人们往往会无意识地遵循同伴的观点、意见、态度。父母,教师和成人的影响在儿童时期较为明显。正如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经说过,人之所以会变成他自己,是以他人作为参照系来对照自己的行为后果。因此,态度和人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个体的心理特征
社会所给予的`奖励或者惩罚对人们态度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如果一个人的智力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态度形成就容易些,反之就比较困难。例如智力水平高的人,在面对社会情境时,就很容易建立自己的态度,反之,就会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无所谓自己态度的形成。
个人经验
一个人的经验往往与其态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实践证明,很多态度是由于经验的积累与分化而慢慢形成的。例如,四川人喜欢吃辣椒,山东人喜欢吃大葱的习惯,就是由于长期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态度。当然有时也会出现只经过一次戏剧性的经验就构成了某种态度。例如,在某一次逗狗的游戏中被狗咬伤,很可能从此就不喜欢狗,甚至害怕狗,即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相关理论
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能像获得事实、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情绪和事实结合会引起态度的改变与发展。心理学家斯台茨和伯恩 克劳雷认为:
1、环境刺激会引起情绪反应
2、奖励,赞赏和社会承认所促进心理倾向会持续下去,对个体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3、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他人的行为,态度也是如此。
4、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到其他态度的影响
认知理论
海德的态度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即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向平衡转化。海德指出,人们在改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奥斯古德的一致性理论,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人们的思维。人们总是通过改变态度来达到一致性,一旦产生不一致,马上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在增加一致性的方向上改变对一个人的评价,然后再影响另一个人态度。例如: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
史密斯和卡兹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人们选择的是负荷特殊心理需要的态度,把态度和个体内在需要联系起来。人的态度是为心理功能服务的,人如何选择态度依赖于个体的利害关系。
强化理论
霍夫兰德、贾尼斯和凯莱在1953年提出,强调联想、强化和模仿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观点有两个:
1、态度就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态度的改变就像改变行为一样,会有强化因素的参与。
2、当个体面对的强化物要求的态度和本人态度不同时,会产生心里矛盾,会按照自己的态度或者是强化物的态度作出反应。当诱因足够强大时,会产生态度改变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各项态度之间的一致。如果态度中有两种认知不一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如果失调认知的成分多于协调认知的成分,则会引起更大的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清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