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台州的诗句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句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描写台州的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描写台州的诗句 篇1
山水名区,文化之邦。
东濒大海,波涛浩瀚,
西毗丘陵,烟云苍茫,
北界嵊甬,逾大桥而近苏沪;
南依雁荡,邻温州则连闽疆。
美哉台州,海上名山,
美哉台州,佛宗道源。
天台秀景,峰凸壑凹;
仙居仙境,瀑飞溪鸣。
六代帝王,赐名物于括苍洞;
一代诗仙,吟佳句于赤城山。
缘结唐诗,才士纷来慕山水;
掷地金声,孙绰一赋烁古今。
天台佛影,遥承南宗之脉;
石壁经文,上溯西祖之心。
国清寺梵音缭绕,香客络绎;
神仙居仙气缥缈,游人逍遥。
石梁飞瀑,喷雪撒珠,
石塘渔村,错落有致,
桃渚古城,铭刻戚公抗倭之壮举;
江南长城,尽现伟岸蜿蜒之雄姿。
桃江十三渚,田畦凝碧,
方山南嵩岩,峰峦蓄翠,
划岩山观瀑,耳能闻雷;
景星岩望月,手可摘星。
锦绣黄岩,别有洞天,
浓缩历史,满壁飞仙。
长屿硐天,世界罕见,
大陈岛称,
“海上明珠”,
大鹿岛为,
“东海翡翠”,
两岛相映,呈娇竞美。
大地岩雕,造形奇特;
海滩拾贝,平添逸趣。
佛山海城洞,无一不秀;
海上仙子国,景非浮夸。
山水浙江,于斯为盛焉!
铁皮石斛,誉中华之仙草;
云锦杜鹃,炫满目之丹红。
黄岩蜜橘,色、香、味”之三绝;
仙居杨梅,汁多味而酸甜。
楚门文旦,誉华夏之奇果;
天台笋茹,称绿色之食品。
三门青蟹,热销华东;
临海麦虾,风靡江南。
市树樟树,谓参天之古木;
市花梅桂,透清香之双馨。
民间文化,异常丰富,
地域特色,十分鲜明。
天台佛学,南宗道学,
民俗儒学,山水文学,
声震海内,名扬中外。
“三盘铳”,表演丰富,
“莲子行”,曲调优美。
黄沙狮子,武舞一体;
无骨花灯,华夏一绝。
大田板龙,制作精巧;
临海词调,古韵悠扬。
仙居下汤村,翻开先民七千年之篇章;
玉环三合潭,蕴藏商周干栏式之奇构。
大溪王城,考古探秘东瓯国;
章安古港,孙吴大将征夷洲。
临海龙兴寺碧瓦丹甍,赫然大唐风轨;
府学大成殿轩敞恢宏,堂皇儒家气象。
旧仙真名山称十大洞天,台得其三;
新千年大陆第一缕曙光,温临成双。
华顶峰高万八丈,极目可眺空蒙浩渺之沧海;
括苍周围三百里,逶迤绵接三州七县之桑田。
石梁横空,千秋泻万斛飞瀑;
赤城丹崖,朝暮映七彩栖霞。
韦羌山险绝云霄,壁上留蝌蚪文字;
仙岩洞灵奇变幻,石窟建文山忠祠。
椒江为海港新城,地理优越;
路桥为商贸集市,万贾云集。
黄岩为蜜橘之乡,风光旖旎;
仙居为世外桃源,景色宜人。
天台为南宗祖庭,山水神秀,
临海为海滨邹鲁,文化昌荣。
温岭是高橙之乡,故迹荟萃,
三门是青蟹之乡,水产丰富。
玉环是东海门户,文旦之乡;
市区县并驾齐驱,锐意奋发。
黄金海岸,锦绣之乡;
扶摇直上,再铸辉煌!
描写台州的诗句 篇2
原文: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诗词赏析:
这首诗大概是公元757年冬杜甫由鄜州还长安时所作。郑虔以诗、书、画“三绝”著称,更精通天文、地理、军事、医药和音律。杜甫称赞他“才过屈宋”、“道出羲皇”、“德尊一代”。然而他的遭遇却很坎坷。安史之乱前始终未被重用,连饭都吃不饱。安史乱中,又和王维等一大批官员一起,被叛军劫到洛阳。安禄山给他一个“水部郎中”的官儿,他假装病重,一直没有就任,还暗中给唐政府通消息。可是当洛阳收复,唐肃宗在处理陷贼官员问题时,却给他定了“罪”,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情见于诗”的七律。
前人评这首诗,有的说:“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有的说:“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这都可以说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至于说它“屈曲赴题,清空一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一格”,则是就艺术特点而言的;说它“直可使暑日霜飞,午时鬼泣”,则是就艺术感染力而言的。
杜甫和郑虔是“忘形到尔汝”的好友。郑虔的为人,杜甫最了解;他陷贼的表现,杜甫也清楚。因此,他对郑虔的受处分,就不能不有些看法。第三句中的“严谴”,就是他的看法。而一、二两句,则是为这种看法提供依据。说“郑公樗散”,说他“鬓成丝”,说他“酒后常称老画师”,都是有含意的。
“樗”和“散”,见于《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又《庄子·人间世》载:有一木匠往齐国去,路见一高大栎树,人甚奇之,木匠却说:“‘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说郑公“樗散”,有这样的含意:郑虔不过是“樗栎”那样的“无用之材”罢了,既无非分之想,又无犯“罪”行为,不可能是什么危险人物。何况他已经“鬓成丝”,又能有何作为呢!第二句,即用郑虔自己的言谈作证。人们常说:“酒后见真言。”郑虔酒后,没有什么越礼犯分的言论。他不过常常以“老画师”自居而已,足见他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既然如此,就让这个“鬓成丝”的、“垂死”的老头子画他的画儿去。可见一、二两句,并非单纯是刻画郑虔的声容笑貌;而是通过写郑虔的为人,为郑虔鸣冤。
次联紧承首联,层层深入,抒发了对郑虔的同情,表现了对“严谴”的愤慨,的确是一字一泪,一字一血。对于郑虔这样一个无罪、无害的人,本来就不该“谴”。如今却不但“谴”了,还“谴”得那样“严”,竟然把他贬到“万里”之外的台州去,真使人伤心。这是第一层。郑虔如果还年轻力壮,或许能经受那样的“严谴”,可是他已经“鬓成丝”了,眼看是个“垂死”的人了,却被贬到那么遥远、那么荒凉的`地方去,不是明明要他早一点死吗?这是第二层。如果不明不白地死在乱世,那就没什么好说;可是两京都已经收复了,大唐总算“中兴”了,该过太平日子了,而郑虔偏偏在这“中兴”之时受到了“严谴”,真是太不幸了。这是第三层。由“严谴”和“垂死”激起的情感波涛奔腾前进,化成后四句,真“不辨是诗是情。”
“苍惶”一联,紧承“严谴”而来。正因为“谴”得那么“严”,所以百般凌逼,不准延缓;作者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已经“苍惶”地踏上了漫长的道路。“永诀”一联,紧承“垂死”而来。郑虔已是“垂死”之年,而“严谴”又必然会加速他的死,不可能活着回来了;因而发出了“便与先生应永诀”的感叹。然而即使活着不能见面,仍然要“九重泉路尽交期”啊!情真意切,沉痛不忍卒读。诗的结尾,是需要含蓄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卢得水评这首诗,就说得很不错:“末竟作‘永诀’之词,诗到真处,不嫌其迫,不妨于尽也。”
杜甫当然是忠于唐王朝的;但他并没有违心地为唐王朝冤屈好人的做法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地斥之为“严谴”,毫不掩饰地为受害者鸣不平,表同情,以至于坚决表示要和他在泉下交朋友,这表现了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人格。有这样的人格,才会有“从肺腑流出”、“真意弥满”、“情见于诗”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