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有哪些陋习
陋习,是一种粗鲁、丑陋、不文明的坏习惯,陋习属于社会公德的层面。不好的习惯,不良的习气。中国酒文化陋习你知道哪些?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喝酒是一种陋习。下面为大家介绍中国酒文化陋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酒文化陋习
上了饭桌,你想吃饭不行,想喝饮料更不行。为了活络商业关系,只能端酒杯,从某种意义上,身为男性,就免不了要在酒桌上应付,能应付酒桌,才能应付这个社会。“敢拼会赢,曾经形容创业,现在连喝酒也带上了这股子精神,非得拼上一拼不可。每当朋友聚餐,菜还没上齐,就三三两两一组,吆喝开了,脸红脖子粗一旁猜拳或斗智斗狠猜骰子,不让对方趴下就不是真兄弟、真朋友。”对于朋友聚会时的拼酒很多人颇感无奈,因为酒量差,因此很怕拼酒,怕喝多了,出洋相,因此在酒桌上寡言少语,尽管如此,还是难免有醉的时候。
的确,中国独特的酒文化让很多人深受其害,却无可奈何。如今的商业活动、官场交际等,都少不了酒这个主角。酒成了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却也成为社会腐败的催化剂。它被赋予了太多社会意义,被很多人当成了感情深浅度等的“试金石”,也因此成了“不得不喝”的东西。实际上,酒不仅伤害人体健康,还伤害社会。
酒逢知己,说的是以酒会友,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喝出情趣与融洽的氛围,小酌几杯,各随其量,既不逼酒,也不硬劝,随心所欲,其乐也融融矣。中国人饮宴,作为主方,希望劝人多饮,以尽到了地主之谊,唯恐受享者没有吃饱,一方面表达了主人的真诚,希望对方喝好喝够,同时也可以活跃酒宴的气氛,为饮酒者助兴,由此酒席上许多趣话便诞生了,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甚至到了强迫的程度。
有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饮酒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已超过5亿人,其中又有近四成人每天饮酒1次以上,全国每年能喝掉300亿公斤左右的酒。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曾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女性的饮酒率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上升了73%左右。按照这样计算,全国居民中真正做到滴酒不沾的可能不足2亿人,而沾染过白酒、啤酒及其他酒类饮料的人数不会少于8亿人,数据惊人。
虽然中国的酒文化和饮酒风俗在一时无法改变,但专家表示,在遇到非喝不可的情况时,大家要了解喝酒的误区,并保护好自己。几类人最应注意。人的酒精耐受力有很大个体差异,但孕妇、未成年人、老年人都应少喝酒。肥胖人群、肝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患者应尽量避免饮酒或减少饮酒量。此外,服药期间也应更加注意。
劝酒是一种待客礼仪,体现了一种地域文化和社会民风。先进文化、和谐民风来自于每一个人的文明修养和道德养成。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我们的酒文化、待客礼仪也要传承文明,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的个性。所以,大家应倡导文明饮酒的新风尚,革除那些有害健康、有损形象的劝酒陋习,改改豪喝滥饮的待客之道,人人都有责任作出表率。希望全社会都大兴文明敬酒之风。
喝酒后不能吃什么水果
1、不能吃榴莲
喝酒后是不能吃榴莲的,因为榴莲中含有的硫元素会影响人体对酒精的吸收,所以酒后吃榴莲对身体是有伤害的。
2、不能吃柿子
我们都知道柿子很涩,因为其中含有鞣酸,但是喝酒时吃柿子,酒精会让鞣酸和肠道里的蛋白质食物凝结成块状,不能消化,无法排出,严重者需要动手术。
3、不能吃山楂
酒后吃山楂很容易让人患有结石,除了山楂,红枣也是一样的,因为这些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千万要注意哦。
4、菠萝不能吃
菠萝含有酸性物质,酒精在肠胃中会让这些酸性物质刺激肠胃,可能导致呕吐和痉挛的症状。
5、杏不能吃
喝酒后吃杏很容易引起呕吐的症状,因为酸性太强,在酒精的作用下对肠胃更加的刺激。
酒文化饮酒禁忌
忌喝酒同时吃烧烤食物
有的.人喜欢喝酒的同时吃烤肉或者腌制的腊肉,觉得是美味佳肴,殊不知烤肉、腊肉中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体内的蛋白质结合后,会形成亚硝胺,亚硝胺在酒精里能很快溶解,两者同时进入肠胃会增加身体对亚硝胺的摄入量,而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质,所以说如饮酒不建议同时吃烧烤之类的不健康食品。
健康小贴士:
建议吃富含优质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最好选择瘦肉、鸡肉、鱼类、豆制品、蛋、奶酪等食物,以减轻肝脏负担。
忌喝酒兑碳酸饮料
有些人在饮酒时喜欢兑碳酸饮料,尤其是喝红酒时喜欢兑可乐或雪碧,以为两者混合在一起,可以稀释酒精,同时觉得口感很好。事实上,如果兑着一起喝,反而容易醉酒。碳酸饮料里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会让我们的胃膨胀,胃粘膜吸收酒精的量也逐步变大。同时二氧化碳还能促进酒精进入小肠的速度,增加酒精在小肠中的吸收。因此,如边饮酒边喝碳酸饮料,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导致过量饮酒,不利于控制饮酒量,当然也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忌美酒加咖啡
如果酒精与咖啡同饮,容易喝多,有头晕等不适症状,也感觉不出来。因为咖啡里的咖啡因会让我们的交感神经兴奋,会屏蔽这种头晕的感觉,导致摄入大量的酒精,可加重对大脑的伤害,并刺激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增加心血管的负担,造成的危害超过单纯喝酒的许多倍。
拓展:古代酒文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热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热的。
这名马弓手,名叫关羽;这个故事,史称“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与酒有关的故事,还有“煮酒论英雄”。但凡三国人物喝酒时,都要“煮酒”或“温酒”,即使在两军对垒的危急时刻,曹操敬关羽的“壮胆酒”,也都是热的。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原来,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喝温酒。温酒不伤脾胃,能够起到保健作用。同时,经过温热的酒,喝起来更加绵甜可口,可以让人体会到“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的意境。此外,温酒还有加热灭菌的功能。
因为常常要温酒,便有了专门用来温酒的温酒器。关于温酒器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汉代,人们把这种温酒器叫“樽”,直到唐代,李白仍在他的诗中吟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由于气候原因,三国时期南北方的饮酒习惯略有不同。
南方人用一种极为雅致有趣的酒杯喝酒。据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三国曹魏时代,郑公悫及其幕僚们发明了一种碧筒饮。所谓碧筒饮,就是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再将叶心捅破,使茎叶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酒香夹裹着莲香,实在是香冷美妙的天然饮品。
受碧筒饮的影响,唐宋的能工巧匠,用金、银、玉、瓷、琥珀等质材,模仿荷叶的形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酒杯,世称“荷叶杯”。
魏晋不愧为“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除了充满想象力的碧筒饮,更有巧夺天工的鹦鹉螺杯。现藏南京博物馆的鹦鹉螺杯,高10。2厘米,宽13。3厘米,敞口外撇,纯粹依照鹦鹉螺壳的自然形态制成。看上去,仿佛一只栩栩如生的鹦鹉,转过头来梳理自己的羽毛,又像是把头插入翅中酣然睡去的鸟儿。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鹦鹉螺杯。鹦鹉螺产自印度尼西亚的深海和中国的南方海域,它外形美丽,数量稀少,是极其珍贵的物种,迄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历史,有“活化石”之称。
更令人惊异的是,这只鹦鹉螺杯不仅美丽非凡,还有藏酒的妙用。原来,鹦鹉螺壳内有许多隔层,隔层间有小孔相通,倒酒时,酒从小孔流入每个隔层中,使人不能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无形中,为那些不擅饮酒的人提供了藏酒的机妙。
因其自然天成的美丽,鹦鹉螺杯在历史上享有盛誉,骆宾王的“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李白的“鸬鹚勺,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都是对鹦鹉螺杯的赞美。
而在北方,人们更喜欢用可以温酒的铜酒樽。曹植的《七启》诗:“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写的就是铜酒樽温酒,那热气腾腾的景象。但,为什么“浮蚁鼎沸”呢?
原来,三国时期,以蒸馏法造酒的技术尚未发明,人们饮用的,一般是用黍或大米酿成的酒。这样酿出的酒,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色的糟沫。文人墨客便把这层糟沫,称为“浮蚁”或“绿蚁”。诗中的“浮蚁”,指的就是酒糟。
说到酿酒方法,还有曹操的一份功劳。东汉末期,曹操发现家乡一位已故县令的家酿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便将此方献给了汉献帝。后来,这种家酿法成为酿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
倡导了家酿法的曹操,在青梅煮酒之后,横槊赋诗,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千古绝唱。当历史的烟云散尽,诗人的吟唱远去,铜酒樽、碧筒饮、鹦鹉螺杯,一件件与酒有关的文化符号,又将我们带回那个到处是酒香、到处见英雄的年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习一生 » 中国酒文化有哪些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