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张爱玲
张爱玲的散文同样是灵性十足,妙趣横生,被称为文学才女,欢迎大家一起欣赏她的散文。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小语张爱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笑一声,叹一声,繁华落尽,十年一觉空遗梦;道无奈,空惆怅,零落苦旅独徘徊,泪千行。
抑或是“自古才女多薄命”,张爱玲的一生正如她的作品那样透着无尽的悲苦和苍凉。1921年,她出生在大上海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祖父是清末清流派代表张佩纶,而外祖父就是当年叱咤政坛的李鸿章。然而,显赫的背景,贵族的血液并没给她带来多大的幸福。八岁时,一向不和的父母离异了,随后她有了个后母,从此她的生活便充满了***与伤害。17岁那年,后母竟挑拨父亲毒打张爱玲,幼小的张爱玲终于受不了,从软禁的黑屋中逃了出来。她从此和那个封建家庭断绝了一切联系,但同时生活也失去了依托。1942年,为了生存,她被迫辍学写稿。
这一番经历,给她以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品中。她的作品始终透出一层悲意,这种悲,不是秋风扫落叶般赤裸裸地表述,它甚至屹立与文字之外,等你读完,不自觉地已被这种情绪感染。她的代表作小说集《传奇》便是最好的明证。那一股旷古的悲凉,那一幅幅凄凄惨惨的时代苍生*,穿越了漫长的半个世纪,仍能震撼人的心灵。那些有生命有色彩有灵性的字句似乎与她有种先天的默契,结合在一处,便产生一股摄人的力量。她说,她热爱写作如同热爱生命,只有在写作时她才感到思维的愉悦和生命的狂喜。
她如云的才气更是不可仿造的奇迹。她七岁开始写小说,九岁就能完成一个中篇,1943年,当《传奇》发表时,引起了文坛的一阵轰动。以她22岁的鲜活生命竟能写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历史悲剧,实属罕见,人们称她为一夜之间横空出世的才女。当时的大作家傅雷就评论,“毫无疑问,《金锁记》(收录于《传奇》)是张女士至今为止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把她和鲁迅放在一起,可见她的成就之高。
张爱玲小说的永恒主题就是女人。她以一个女性独特的视角来剖析中国古老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突出描写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的女奴形象。这些女性来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生活经历也迥异,然而却有一个共同的.结局,那就是悲。《倾城之恋》的小寡妇流苏,《金锁记》中的少奶奶曹七巧,《沉香屑 第一炉香》里的女大学生薇龙莫不是以眼泪收场。张爱玲对他们的探究并没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直戳底层,从女性自身找原因,这是区别于以往的以外因为主的一个新角度,更能唤起女性的自我解放和觉醒。“她们历经数代却一任时代之光在她们身上掠过,除却攀缘住个别短暂的光亮,她们一如既往的2生活在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狱。”在传奇的前言中,张爱玲这样说道。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张爱玲对女性深刻的认识,她希望女性能够站起来而不要成为男人的附庸,她把小说命名为《传奇》也只是为了“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尤其女性,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张爱玲的散文同样是灵性十足,妙趣横生。在这里,女人同样成了她手里的绝活,她写自己写姑姑,写好友炎樱,苏青等,均是玲玲剔透,淋漓尽致。张抗抗说:“若是读过《谈女人》,那么,似乎所有关于女性的话题的讨论都显得多余。”确实如此,文章对女人理解之深刻,表述之准确,文字之精巧,岂仅同类之翘楚,堪称并时而少见。文章看似漫不经心,似市井里弄之妇闲来之时絮絮叨叨,其实仔细一品位,却可以令人拍案叫绝。即使今天想来,里面的话何尝没有道理?作者于那平实纤弱的文字中注入了一股具有强大生命里的哲理和蕴含于文字后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与她前半生的才华横溢,驰骋文坛比起来,张爱玲的后半生显得有些沉默。1949年解放后,张爱玲离开大陆去了香港,后又辗转到了美国,从此一呆30多年。她仿佛销声匿迹了,很少再有作品问世,和外界也少有联系,更没过问过政治。她是个无功利主义的作家,宁愿平平静静地生活,不乡卷入红尘的是是非非。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50年代,她写过歪曲中国现实的《秧歌》,或许正因为此,她再没回过大陆,也没对大陆发过一辞,而那篇不情不愿写的文章便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结,一直带进坟墓。漂泊的路很长很苦,她的一颗沧桑而衰老的心在外飘荡了30多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故土上海。她爱吃大陆的面食,爱住在散发着故土气息的大街,她的家被装饰成了上海家的模样……可叹可叹,叶落未归根,她终究是没回来看一眼,”生于斯,长于斯”,竟作别于他人的故乡!”请把我的骨灰撒到任何荒野中”在遗嘱里她这样写道,她用最后的寂寞和荒凉来完成那或许并不快乐的一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忽而已”,来匆匆,去匆匆,张爱玲终于不着痕迹于渺渺尘世。“质本洁来还洁去”,它走了,但她那依旧散发着清雅幽芳的文集却永远存在我们心间。
拓展:张爱玲简介及散文天才梦鉴赏
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1921-1995),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异数”作家,曾经用她的《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作品打动了无数读者。张爱玲原名张瑛,1921 年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锋头极劲的清流人物,其祖母则是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女儿。显赫但又日显颓势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人间冷暖。中学毕业后,张爱玲来到香港读大学,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她随之开始了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了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一生作品颇丰,小说、散文、评论,乃至文学研究,不同体裁,多有涉猎。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她的几部成名小说尤其呈现出张爱玲所特有的优雅、矜持、执着与敏感。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张爱玲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描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场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违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
“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b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