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基本观点、支持观点的理由);
2、正确理解残缺美;
3、理解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
三、教学难点:
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五、预习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法国巴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浪漫之都,是艺术之都。它有美丽的塞纳河,辉煌的红磨坊,有神秘的巴黎圣母院,有璀璨的卢浮宫┄┄在卢浮宫里珍藏了三件镇宫之宝。(多媒体显示:罗浮宫、《维纳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正如“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如果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维纳斯。于是在场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对为维纳斯复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在观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她为了如此美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因为何种愿因产生如此怪诞的想法?他借此又想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创作观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二、研读、理解、探讨
教师引导:研究探讨之法:初读作品,可以大体感知其意;再钻研,则会感到有些句子似懂非懂。应先画出疑难语句。解决疑难的关键,是注意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这样,就会觉得作品中的观点说来说去无非就那么一点,并不复杂深奥,抓住了基本观点,种种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多媒体)
1、课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所持的理由是什么?(筛选信息)
观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正面理由:
(1)失去了双臂,“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在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2)(失去双臂)“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3)“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的美丽臂膊,(失去双臂)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正面理由小结:因为正是艺术效果决定着美术作品的生命力。维纳斯的艺术效果使她超越时空,成为不朽的杰作。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即“普遍”(板书:必须失去双臂 ——不尽的想象空间,才有无数双玉臂 残缺美)
反面理由:
(1)复原双臂,“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
(2)复原双臂,“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复原双臂,成为个体,成为特殊,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反面理由小结:(板书:不能复原双臂 ——“有”限制了想象)
2。为什么只能失去双臂?(筛选信息)
理由:双臂,更确切地说,是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它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的调和”,是自己与外界“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方式”。“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板书:只能失去双臂 ——双臂可千变万化。)
三、拓展延伸
1、正确理解残缺美
(1)残缺美是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
空白艺术与残缺美是一脉相承的——虚实相生。艺术欣赏的一条规律——借助“缺失”来获取“完美”,也就是虚实相生(多媒体)
像外见意,画外有画,画幅有限,画意无限。《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多媒体)
齐白石画一枯枝,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多么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汤贻汾《画鉴析览》云:“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多媒体)
齐白石老人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中没有一只青蛙,只有一群小蝌蚪,可是我们分明可以感到那蛙声分明就在耳边回荡。
传说中国古代一位知名画家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自己的三位弟子分别作画。大弟子不加思索地在纸上涂抹了几座山,又在山中添了一座庙;二弟子迟疑片刻后让人们看到的是在山林掩映下的庙宇屋顶和旗杆,似乎真有些藏的味道;三弟子酝酿良久之后,则只是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僧人挑着水正往山里走。相比之下,显然后者非常含蓄地再现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给人们留下不尽的想象在画外。
(2)残缺要恰到好处
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数不胜数,当人们发现了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时,才认定她才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赢得全世界对她的瞩目。那么,惟有残缺才是美吗?完整的艺术就不美了吗?(多媒体)
其实蒙娜丽莎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多媒体)
可见——缺失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能增加艺术品的艺术效果。(多媒体)
美的事物是不局限于完整还是缺失,只要她存在,她是不拘泥于表现形式的。美的真正所在是懂得欣赏,只要我们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一颗善于领悟美感受美的丰富的心灵,我们就不愁没有美的发现、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文学作品中残缺美是如何表现的?(多媒体)
比如结局离散,人物性格的缺憾都会产生残缺美的效果。《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红楼梦》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心等,这些缺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生动,富于个性,真实可信,流传千古。
现在就让我们从艺术中走出来,走到大自然中,月圆月缺,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云卷云舒,所以残缺的也是美。
人生是也是不完美的,想想人生中的残缺美是如何创造的。(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会想到残疾人:阿炳,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洪战辉等,然后学生就能够说出他们用意志创造了美。)
四、德育升华(多媒体)
你认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畅谈心志。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1、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膊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200字左右描述性文字。
2、将课堂上学习的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知识、美学鉴赏知识以及如何追求人生之美整理成读书学习札记(300字左右)。
附:
1、米洛斯的维纳斯(板书设计)
必须失去双臂 —— 不尽的想象空间——残缺美
不能复原双臂 ——“有”限制了想象
只能失去双臂 —— 双臂可千变万化
艺术:借助“缺失”获取“完美”
人生:战胜“缺失”追求“完美”
2、《米洛斯的维纳斯》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
3、《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大理石雕像, 高328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00年,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作品的构*也十分成功,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展开的双翅构成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加强了前进的态势。
4、《蒙娜丽莎》之美——神秘的微笑
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志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5、课后总结
筛选信息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要利用这篇课文着重培养。难句理解也很重要,但由于这篇课文难句较难,不宜多涉及。虚实相生虽是美术术语,但用直观的实例恰当,学生也容易接受并产生兴趣。利用残缺美渗入人文思想,引导学生追求人生之美,追求人生价值;再进行练习实践,使学生学以致用。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美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教学方法
引导研讨式
教具
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欣赏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谈感受。
展示石膏像,学生就有一个实体感受,他的想象就会有的放矢,毕竟审美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之上的。
2、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
讲述来历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来的“补臂”想象作铺垫;
二是照应课文的第二段,加深学生对“偶然”的理解。
3、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观性,但是教师不需要将此点明,在授课的尾声再进行总结,给学生一个体悟的过程。
二、研讨新课第一、二部分:
1、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说出作者对“断臂”的看法。
2、朗读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理解上会有些障碍,所以化繁为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作者的理由。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三、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提问: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2、追问: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可能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可能,可将“残缺美”的涵义适当延展。
四、研讨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讨论第七段中谈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义。
这是全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段落,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曲折与含混,这大概出于本文是译文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张不求甚解,只要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个或许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开阔思维的锻炼。借此机会鼓励他们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让别人听听自己的声音。所以老师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
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探讨、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
三、教学设想
初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可感知其基本意思,仔细钻研,又可能觉得有些难句似懂非懂。其实只要抓住了作者的基本观点,种种疑难往往迎刃而解。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根据本课特点,拟先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找出课文的基本观点及作者所持的理由,再安排一节课时间,用小组讨论、汇报、课堂辩论等方式,实现第①②项教学目标,至于教学难点,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观点,重在以课文实例与林黛玉外貌描写实例来阐释,不重理论分析,然后再启发学生提出与课文相反的观点并加以阐释,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后进行迁移训练。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及其所持的理由。
2、每人至少提出三个问题,并写出答案。
教师方面:制作投影胶片一张。
内容:林黛玉外貌“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施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 。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与解题
1、导入:投影林黛玉外貌描写文字
让学生想象林黛玉的外貌
明确:外貌描写有时重在写实,有时重在突出神韵。这段文字,不重写实,而侧重写林黛玉的神韵,是文学艺术中的“虚”,是艺术突破中有限的造型通向无限彼岸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国文学艺术素有重虚的传统,绘画多留空白,诱人联想;诗歌多言近意远,耐人寻味。
过渡:雕塑与绘画诗歌有许多相通之处。
2、解题:
米洛斯: 希腊一个岛名。1820年,维纳斯雕像被一个叫尤尔赫斯的农民在翻挖菜地时发现于该岛。
维纳斯:古希腊著名雕刻家阿海山纳在神话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用大理石雕成的艺术珍品。
(二) 研读课文
学生六人一组,确定好组长,开展讨论,交流解决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然后全组集思广益抓住关键,提出一个能统率全文内容的问题,并写出答案。再由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全文的基本观点:
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正因为“失去双臂”才“如此秀丽迷人”。
2、如何阐释这一基本观点?
(1) 无臂,有丰富的艺术想象
“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艺术效果”。
(2) 有臂, 定型的受限制的
“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人们对丧失的东西已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
(3) 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手“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说明:主要从抓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全员参加,主动探究,积极求知,在研究、发现中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二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三) 讨论:激发创新思维
要求:就作者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
启发:如果你去买雕像,你选择完整的,还是断臂的?
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①美讲究整体性和有序性,古希腊雕塑艺术流传至今不乏基本完整的人体塑像。
②谁又能肯定损坏前一定不如损坏后美呢?
③我们欣赏断臂维纳斯,实出于无奈。
(四) 迁移训练
以本课的理论分析林黛玉的外貌。
启发: 如果要拍电影, 你是导演,你将选哪个演员出演林黛玉?
明确: 不管选哪个演员都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中设想着林黛玉的形象,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如果一选定演员,其形象也就定型了,一千个观众就只有一个林黛玉,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就丧失了,由此可见曹雪芹的高明。
中国诗文、绘画对艺术之虚的追求是一种偶然的追求,而断臂维纳斯的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艺术之虚是一种偶然的追求。当然,并不是任何“虚”都能产生相应的艺术效果,“虚”是以“实”作为基础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习一生 »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