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成语典故(精选6篇)
导语:在中国文明五千年和汉语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逐鹿中原成语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逐鹿中原成语典故 篇1
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
“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夸张了点吧!”石勒听后笑着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意思是说,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逐鹿中原”的成语便由此引申而来。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晋书·石勒载记下》
【求解驿站】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现泛指整个中国。
逐鹿中原成语典故 篇2
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见韩信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就劝韩信背叛刘邦,自带队伍去与刘邦争天下。可韩信不听他的建议。刘邦打败项羽后,由吕后矫诏设计擒住了韩信,说韩信谋反,一心要除掉他。
韩信受刑前后悔极了,说:“我当初不听蒯通之言才会有今天!”杀了韩信后,刘邦下令抓来蒯通,也要治他的罪。临刑前,刘邦说:“你让韩信背叛我,我今天就杀了你,有什么话要说吗?”蒯通一点也不害怕,十分平静地说:“狗都知道要忠实于自己的主人,我那时是韩信的手下,当然不会忠实于你。再者,秦朝已近颓势,天下英雄并起,都在追逐秦朝之政权,谁力量大就会得到它。与你争夺天下的人力量不够才会失败,如果你要杀我那就杀吧。”刘邦听后,觉得蒯通很有胆识,十分欣赏他,就把他放了。
逐鹿中原成语典故 篇3
成语逐鹿中原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蒯通传》。
逐鹿中原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蒯通传》。
蒯通是齐王韩信身边的谋士。他见韩信的力量已很强大,便劝韩信背叛刘邦,自己去夺天下。可韩信一直不听他的建议。
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又用计将韩信抓住,以谋反的罪名要杀他。临刑之前韩信叹息说:“我不听蒯通的话,才有今天!”刘邦下令抓来蒯通,要治他死罪,对他说:“你教韩信反叛我,我今天杀死你,你还有1何话可说!”
·蒯通面无惧色,十分镇静地说:“狗还各为其主呢,那时候我就知道韩信,并不知道有你啊!再说,秦朝将鹿失掉了,天下人都来追逐它,谁有本事谁先得到它。与你争天下的人,因为力量不够而失败,你尽可以杀他们!”
刘邦听了蒯通的这一番话,觉得也有道理,便赦免了他的'死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喻指“帝位"。魏徵《述怀诗:“中原还逐鹿,投笔亊戎轩”。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逐鹿中原成语典故 篇4
逐,很简单嘛,追逐,捕捉;鹿,在这个词里面就说百姓,人口等等的资源;中原,指的是原来的黄河中下游一代的中原地区,其实就是说的天下,也就是皇帝的位置。
这个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当年汉高祖刘邦知道淮阴侯韩信死了之后,问他死前还有什么遗言,吕后回答他后悔没有用辩士蒯通让他谋反的计谋。然后刘邦就把这个辩士给抓回来了,还想把他煮了。蒯通听了这个肯定要狡辩一番,他说:“当年秦国的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整个崤山以东地区都乱成一片,一大堆不同姓氏的人站了出来,天下英雄像是乌鸦一样聚集在一起,秦朝失掉了霸主地位这头鹿,全天下都在追着想要抓住它,于是那些才智高超,行动迅速的人就先得到了它。有个叫做蹠的人养的狗对着尧吠,并不是因为尧不是一个好人,只不过因为他不是那条狗的主人而已了。那时候我就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还有个陛下您。况且当时天下拿着锋利的武器,想要做陛下您所做的事情的人那么多,只不过能力都不如你罢了,这些人你能够把他们都煮了吗?
也不知道刘邦是真的被说服了还是实在被绕晕了,他最终还是放了蒯通,从此,“逐鹿中原”就被用来形容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造句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还有名义上的周天子,但是实际上各国国君都在逐鹿中原,想要争夺天下。
逐鹿中原成语典故 篇5
【汉字书写】:逐鹿中原
【汉语注音】:zhú lù zhōng yuán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争夺天下。
【逐鹿中原的意思】:逐:追赶;鹿:追捕的对象,用来指政权;逐鹿:比喻争夺政权;中原:我国黄河中下游,泛指中国。指各路群雄争起,抢夺天下政权。
【逐鹿中原的近义词】:龙争虎斗、天下争锋、鹿死谁手;
【逐鹿中原的反义词】:团结友爱、偏安一隅、和平共处;
【逐鹿中原的故事】
秦朝末年,汉王刘邦身边有员大将叫韩信,实力很强大,他跟随刘邦征南战北,立下了赫赫战功。韩信的谋士蒯通见韩信力量已经很大了,就对韩信说:“中原肥沃富饶的土地就像 一只肥美的鹿,秦朝灭亡后天下的英雄们都想得到它,现在凭我们的实力并不在刘邦和项羽之下,您不该再听刘邦的调遣,咱们完全可以与他们争夺天下。”他想劝韩信离开刘邦,自己称王夺取天下。但韩信一直不接受他的建议。后来,刘邦不知从哪里听说了韩信想要造反,就用计将韩信以谋反的罪名擒住,并处以死刑。临刑时,韩信叹息说:“早知道我会如此下场,不如当初听了蒯通的话啊!”于是刘邦立刻下令将蒯通抓来,也要治他死罪。刘邦看着蒯通,说道:“你鼓动韩信反叛我,是何居心?我今天不杀你,难服众人!”蒯通面无惧色,十分镇静地说,“哼哼,狗还为主人效力呢!何况是人!韩信是个大英雄,他是我的主人,我并不知道您呀!再说,秦王朝就是一只肥美的鹿,天下人谁都想来追逐它,谁有本事它就是谁的。您有实力的话尽可以凭借自己的势力把那些力量弱小而想来角逐它的人消灭!”刘邦听了蒯通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释放了他。逐鹿中原,是比喻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战争。
【逐鹿中原例句】
明.骆用卿《题韩信庙》诗:“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足当蹑后犹分土,心已猜时尚解衣。”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九十五回:“但孤家非比别峒之主,止于雄长一方,不日便当逐鹿中原。”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暴秦无道,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伯承《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觭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
【逐鹿中原造句】
中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以至于全世界各路品牌逐鹿中原,都想来分一杯羹。
随着国内汽车消费能力的上升,世界各大汽车品牌纷纷带着自已的新产品逐鹿中原,一争高下。
逐鹿中原成语典故 篇6
典源出处
《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 (蒯通) 对曰:‘秦之纲绝而维驰,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才疾足者先得焉。’”又 《文选 ·班彪 〈王命论〉》注 引 《六韬》:“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
释义用法
谋士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后刘邦抓获蒯通,要处死他,蒯通说:“当时秦朝崩溃,政权像一只走失的鹿,天下人都在追赶它,而才能高动作快的人会先得到它。”后以此典形容对国家政权的争夺或战争。
用典形式
【亡鹿】 宋 ·苏轼:“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
【失鹿】 明 ·高启:“中原未失鹿,东海方横鲸。”清 ·查慎行:“忆昔元人失其鹿,群雄角逐争驱驰。”
【秦鹿】 唐 ·李白:“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清 ·方殿元:“张良一烧不可测,顾盼从容得秦鹿。”
【逐鹿】 清·顾炎武:“神州疑逐鹿,率土骇犇鲸。”
【失鹿年】 清·石为崧:“荆榛曾记从龙日,鼙鼓还传失鹿年。”
【秦失鹿】 清·黄遵宪:“竟闻秦失鹿,转使鲁无***。”
【中原无鹿】唐·吴融:“中原无鹿海无波,凤辇鸾旗出幸多。”
【中原逐鹿】 唐·魏征:“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唐·温庭筠:“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清·丘逢甲:“莫扫天香落人世,中原逐鹿劫尘深。”
【失鹿狂秦】 明 ·唐寅:“真人受命整乾枢,失鹿狂秦不足诛。”
【逐中原鹿】 清·丘逢甲:“鏖诗 屡逐中原鹿,入世难驯大海鸥。”
【逐鹿中原】 明 ·骆用卿:“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清·丘逢甲:“逐鹿中原,问何故,闭关自域。”
【鹿失嬴秦】 元·耶律楚材:“鹿失嬴秦无令主,鼎分炎汉有能臣。”
【鹿走三山】 清·吴伟业:“鹿走三山争楚汉,鸡鸣十庙失萧曹。”
【鹿走秦中原】 明 ·高启:“鹿走秦中原,蛇斗郑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