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则的用法举例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虚词“则”用法例析 “则”在文言中可以作连词、副词等。以下是收集整理了文言虚词则的用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1

文言翻译zé

(1)<名>法则;准则。《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

(2)<名>榜样。屈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

(3)<动词>效法。《易经-击辞》:“河山*,洛出书,圣从~之。”

(4)<名>等级。《汉书-叙传》:“坤作地势,高下九~。”

(5)<副>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岳阳楼记》:“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6)<副>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只”、“仅仅”。《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如盘盂。”

(7)<连>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8)<连>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9)<连>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束载、厉兵、秣马矣。”

(10)<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⑾<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倒”、“倒是”。《国语-晋语》:“美~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⑿<助>无意义。《诗经-齐风-鸡鸣》:“匪鸡~鸣,苍蝇之声。”

⒀<助>表示疑问,相当于“呢”。《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陵迟故也。”

[则例]成规。

[则天]以天为法。唐代女皇武后的谥号,世称武则天。

[则效]效法。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2

之: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3

一、用作助词

1所字经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或形容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有指代作用。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地方)。例如: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这个(打渔)人一件一件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听到的事。

(2)衣食所安。(《曹刿论战》)衣物食品这类安身的东西。

2.所用在动词前,后面再加上者构成所者格式,译法与不加者同。例如:(1)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剑》)船停下来了,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2)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冯婉贞》)傍晚的时候,所杀死的敌人大约百十来人。

3.所用在介词以,从、为、由等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一般可充当主语、宾语或判断句的谓语,可分别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人物、处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相当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例如:

(1)是吾剑之所从坠。 (<<刻舟求剑))这儿(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从,即从所,表处所。

(2)行拂乱其所为。(《孟子》二章)(上天)用种种行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句中的所为,即所做的事情,表动作行为。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尽忠陛下的职责。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凭借。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

4.所与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所不译,为可译作被。例如: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毕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们得到了,至今还(一直)保存着。

5.所常与有、无、何结合,组成有所、无所、何所的格式,相当于有什么、无什么、所什么。例如: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的。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未兰诗》)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问姑娘想念的是什么?姑娘没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没有什么想念的'。

6.所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相当于左右、上下。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跟随的女徒弟约十人左右。

二、用作名词

表示处所、方位。例如: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一定能使军队内部团结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4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5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苏洵《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贾谊《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蒲松龄《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6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司马迁《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论语·季氏》)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7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司马光《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苏轼《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贾谊《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苏轼《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篇8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蒲松龄《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苏洵《六国论》)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蒲松龄《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成语)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关汉卿《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举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习一生 » 文言虚词则的用法举例

学习

描写一个人哀伤的句子

阅读(8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哀伤的句子有哪些呢,内容包括描写一个人哀伤的句子,关于哀伤的句子,关于哀伤的句子摘抄。关于哀伤的句子有哪些呢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句子吧,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学习

晒娃调皮幽默句子

阅读(80)

本文为您介绍晒娃调皮幽默句子大全,内容包括晒娃调皮幽默句子,晒娃搞笑调皮的句子,一句简单的晒娃句子搞笑幽默。晒娃调皮幽默句子大全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句子吧,句子由词或词组部分和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

学习

心疼自己的伤感的说说

阅读(100)

本文为您介绍心寒心碎失望的伤感说说,内容包括心疼自己的伤感的说说,回忆是无法失去的伤感说说,失去的就让它失去说说。心痛的伤感说说:我失去的,也是你失去的随着社交网络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人钟情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说说,用于分享快乐,宣

学习

形容激动的心情的句子

阅读(94)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心情无比激动的句子,内容包括形容激动的心情的句子,形容高兴激动的心情的句子,形容无比激动的心情的句子。形容心情无比激动的句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句子了吧,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

学习

白玉项链

阅读(99)

本文为您介绍,内容包括白玉项链。再见的经典句子(精选335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句子吧,借助句子,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那么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好的句子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再见的经典句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

学习

古风虐心失去所爱的句子

阅读(104)

本文为您介绍古风的虐心句子,内容包括古风虐心失去所爱的句子,古风凄凉虐心催泪句子,古风虐心凄美句子文案。古风的虐心句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句子很是熟悉吧,不同的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大有不

学习

请善待我的家人的句子

阅读(120)

本文为您介绍请岁月善待家人的句子,内容包括请善待我的家人的句子,善待家人的句子经典语录,以后的岁月里善待自己的句子。请岁月善待家人的句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句子吧,从句法角度说,句子是使最大的语

学习

进宅大吉祝福语

阅读(78)

本文为您介绍新居入宅吉祥话祝福语,内容包括进宅大吉祝福语,新居入宅祝福语大全简短,新居入宅的祝福语大全。新房子进宅祝福语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祝福语了吧,祝福语有助于促进交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信许多

学习

努力励志句子唯美短句

阅读(70)

本文为您介绍努力励志句子,内容包括努力励志句子唯美短句,努力工作励志句子,努力励志句子发朋友圈。努力励志句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吧,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

学习

中秋祝福唯美句子朋友圈

阅读(102)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祝福唯美句子,内容包括中秋祝福唯美句子朋友圈,中秋祝福唯美句子送老师,中秋祝福唯美句子古风版。中秋祝福唯美句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句子吧,根据句子的语气用途不同,句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学习

罗永浩名言警句大全

阅读(93)

本文为您介绍罗永浩名言经典语录,内容包括罗永浩名言警句大全,罗永浩演讲名言,罗永浩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稿。罗永浩名言经典语录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名言都不陌生吧,名言是对生活、对世界的综合浓缩,简短的

学习

独爱一人的霸气句子

阅读(108)

本文为您介绍独爱一人的霸气诗词,内容包括独爱一人的霸气句子,表达霸气爱一个人的文案,独爱你一人的唯美文案。独爱一人的霸气句子文案集锦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句子吧,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

学习

感叹岁月的句子经典语录

阅读(85)

本文为您介绍感叹岁月的句子,内容包括感叹岁月的句子经典语录,感叹岁月的句子适合发朋友圈,感叹岁月的句子一年又一年。感叹岁月的句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句子很是熟悉吧,从语气上分,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

学习

心疼老公的句子经典语录

阅读(80)

本文为您介绍心疼老公的句子,内容包括心疼老公的句子经典语录,心疼老公的句子发圈,心疼老公的句子句句走心。心疼老公的句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句子吧,句子由词或词组部分和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分组成。还在苦苦寻

学习

弈秋学弈文言文翻译

阅读(92)

本文为您介绍弈秋败弈文言文翻译,内容包括弈秋学弈文言文翻译,弈秋文言文翻译简单,弈秋败弈译文。奕秋败弈文言文翻译《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下面是整理

学习

蜀鄙之僧文言文翻译完整版

阅读(105)

本文为您介绍蜀鄙之僧文言文翻译,内容包括蜀鄙之僧文言文翻译完整版,蜀鄙之僧文言文,蜀鄙之僧文言文原文读法。蜀鄙之僧文言文翻译《蜀鄙之僧》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说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它告诉我们,成就事业的关键就在“为”

学习

小学语文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阅读(9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的地得用法详解,内容包括小学语文的地得的用法口诀,的地得的用法口诀和练习,的地得用法练习题电子版。小学语文“的、地、得”用法详解小学语文最易丢分的三个字:“的、地、得”,看似简单的三个字,使用频率很高,用法却

学习

李将军文言文翻译答案

阅读(102)

本文为您介绍李将军文言文翻译,内容包括李将军文言文翻译答案,李将军传文言文翻译,记李将军归来原文及翻译。李将军文言文翻译引导语:《李将军列传》西汉司马迁作。载于《史记》。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

学习

弥子瑕失宠文言文翻译

阅读(72)

本文为您介绍弥子瑕失宠的寓言故事及寓意,内容包括弥子瑕失宠文言文翻译,弥子瑕失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弥子瑕失宠寓言故事。关于弥子瑕失宠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

学习

丐的文言文翻译

阅读(90)

本文为您介绍孝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内容包括丐的文言文翻译,孝丐的含义是什么,孝丐的意思和含义。孝丐文言文翻译短篇学习文言文孝丐的时候会遇到问题?看不懂文章在说什么?以下是为你们准备的孝丐原文以及短篇译文、注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

陈尧咨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阅读(89)

本文为您介绍陈尧咨文言文翻译,内容包括陈尧咨文言文翻译及答案,陈尧咨文言文,陈尧咨受杖文言文翻译。陈尧咨文言文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

学习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

阅读(87)

本文为您介绍文言虚词因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内容包括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高中文言文虚词因的用法,高考文言文虚词其的用法。高考文言文虚词因的用法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帮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