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名最长
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名字,无论你叫什么名字,都是你的一个代表。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姓名最长吗?下面给大家揭晓答案吧。
中国姓名最长:礼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宏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中国人最长的人名,却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皇帝的尊号最长。清代皇帝福临的尊号竟长达25个字:“礼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宏功至仁纯孝章皇帝。”柏杨先生曾批评道:这是中国特有的官场阶层阿谀帝王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阿谀技术精益求精的堆砌。
其次是***的名字,是融合多种语言而最长的人名,共13个汉字:“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喇嘛。”其中:圣识一切,是汉语;齐瓦尔达喇是梵语,意为金刚菩萨;***,是蒙古语,意为大海;喇嘛,是藏语,意为上师。这就是1580年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赐给三世***锁南嘉错的起始名。
最后,乾隆皇帝曾为一个大臣命名,竟长达12个汉字:“鄂勒哲依忒木尔额尔克巴拜。”这取自蒙古语,意思是:有福有寿结实如铁而又珍奇若宝也。这就是御前行走科尔沁王,当时正为乾隆皇帝长公主所钟爱,便得了这么长的名字。
中国的姓名管理制度
一、当前我国公民姓名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公民姓名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姓名用字不规范。
宝宝起名不但是个人自我认知的标记,而且也是社会交往中人们相互识别的符号。现代人取名,赋予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人的个性化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公民取名时随意用字,将有可能对其个人生活、工作产生不便,不利于其自身权益的保护,也不利于姓名登记工作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并将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近日,***直属事业单位“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利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对全国直辖市、省会市共计31个城市大约两亿多公民的身份信息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姓氏统计研究工作,据统计,北京市排在前5名的“大姓”基本占整个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排在北京市前五名的姓氏依次是王、张、李、刘、赵。最大姓氏是王,占到总人口的10.35%;其次是张,占9.4%;第三位李,占8.54%;刘姓占6.91%;赵姓占3.45%。-2北京市目前有常驻人口1536万,那么仅王姓约有160万人,公民姓名多数使用两个或三个汉字,试想除去姓,160万人各用一个或两个汉字来区分,这种现象必然给公民取名造成困扰,重名问题无法避免,因此造成了重名情况严重。
第二,姓名逐渐失去了体现个人与家族关系的传统功能。
首先,不按照传统使用父姓的情况增加了。除了过去就有使用母姓而不用父姓的情况外,现在又出现了创造新姓的情况,如常州市民点明,他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四人四姓,下传的后代就只有这一个孩子,这孩子承担了这一家香火延续的重任。后来想出了一个绝妙主意,四家一家占一点,就是一个占字,下面放四点,一家一点,他的姓就变成了“点”。那么仅从姓名来看,点明已经与其家族不具有任何关系。此外,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杜鹏分析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口重名严重,如果可采用父母双姓起名,可增加128万个双姓,缓解重名问题。
其次,现代人的姓名不用“字辈”的情况多。现在使用两个字姓名的现象严重,两个字的姓名自然是去掉了“字辈”。即使取三个字的姓名,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用“字辈”而改用其它字的,这样仅从姓名中已经无法体现其出于哪个家族,与哪些人具有上下代的关系。
二、《姓名登记条例(初稿)》存在的问题
(一)“允许采用父母双方的姓氏”的规定不符合我国国情
第一,造成姓氏混乱。中国人的姓氏主要体现公民个人与家族的关系,不可否认,自从人类社会告别母系社会后,姓氏所体现的是子女与父亲家族的关系。父母双方姓氏不同于父姓,从姓氏角度来看,大量的父子、父女姓氏不同,必然造成同一家族中出现若干不同姓氏的人,这就给家族带来了姓氏上的混乱。
第二,双姓易被误认为冠姓。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有使用冠姓的习俗,即女子结婚以后,要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夫姓。如一位女士名叫“赵钱某某”,则表示“钱”姓为其婚前的姓氏,一般为父亲的姓氏;“赵”为冠姓,即丈夫的姓氏。如果按照双姓来理解,则“赵”为父亲的姓氏;“钱”为其母亲的姓氏。
第三,四字姓名易被误认为日本人。姓名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每个民族的姓名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我国公民传统的姓名多使用“姓氏+字辈+名字”的三个汉字的格式。而日本人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后则多为四个汉字,如“田中一郎”的格式,这种格式的姓名完全不同于中华民族的姓名文化传统。如果中国人采用父母双姓,会有一大部分人的姓名为日式的四字格式,极有可能被误认为日本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这种姓名对于爱国人士来讲,从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
第四,后代的姓氏如何解决。“赵”姓男子与“钱”姓女子结婚,如果采用父母双姓,子女姓“赵钱”;那么姓“赵钱”的人与姓“孙李”的人的子女是否应当姓“赵钱孙李”呢?依此类推,他们的第N代子孙的姓氏该如何确定呢?此外,父母双方的姓氏哪一方在前,哪一方在后也没有规定,必然会造成两种情况都能出现。这样的姓氏将根本无法体现个人与家族的关系,换言之,姓氏给姓名带来了混乱,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这与我们这个重视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极不协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用父母双方姓氏的命名规则带来的问题多,断不可取。
(二)“公民应当随父姓或随母姓”的规定不够全面
在法律中“应当”的意思就是必须要这么做,否则即为违法。本条规定的意思即是子女只能随父姓或随母姓,不能取第三姓。这种规定,一方面,与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2001年4月2813九届全国人大***会二十一次会议修正)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婚姻法使用“可以”,即允许子女随父姓,也允许子女随母姓,还允许子女取第三姓)相矛盾,如果将来的《姓名登记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的话,根据法理上位法与下位法的关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姓名登记条例》不能和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相抵触,否则无效。另一方面,如果“赵”姓男子是随母姓,其妻子姓“钱”,该男子在给儿子申报户口登记时想让儿子恢复祖姓“孙”,这种做法是完全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和公序良俗的,公安机关在调查核实后应当为其办理登记。但按照《姓名登记条例(初稿)》的规定,今后这种情况将无法解决。
(三)姓氏、名字变更与不准变更的表述存在逻辑问题
《姓名登记条例(初稿)》的第十七条、第十八条分别规定了姓氏和名字可以办理变更登记的条件,而第十九条又规定了不予办理姓名变更登记的情形,因为列举的方式无法穷尽所有情形,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对于姓氏和名字变更的科学规定,最好只规定允许办理的情形,那么就意味着其它情形不予办理;或者只规定不予办理的情形,则其它情形即可办理,这样规定就不会出现允许办理和不予办理都没有规定的情形了。
三、立法建议
全名,则是指籍贯加姓名。这样界定,使籍贯加姓名这种在我国历史上早已司空见惯的做法成为法律规定的正式用法。条例颁布后,全名就是每个公民唯一合法使用的正式称号,所有公民在正式场合或与法律有关的事务中必须使用全名。
扩展:中国姓名的起源
一、人类早期的姓名史
①劳动创造了名字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使人从动物进化到人。由于劳动交往的需要,人产生了语言。早期人类过着群居生活,为了便于劳动分工,需要一个区别个体人身份的符号,于是人就有了名字。
名字的产生,是区别人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使人类由“动物的人”进化到“文明的人”。
②最早的姓名符号是语音语言的出现,为人名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样人名便应运而生了,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语音指别就成为了个体人的身份符号。
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名的解析是,“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帮以口自名。
也就是说,在早期人类社会交往中,白天通过形体、面貌、声音相互识别。到了晚上,彼此看不清楚,就只能自报名字来区分了。这种自报的名字以个人的某些特征为代号,如“高个子”、“矮胖子”、“长脸”、“大鼻子”之类。
③个体名——公用名——个体名早期的人类杂交群居,处于一种族内乱婚状态,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的指称符号,每个语音符号都有具体的称代对象,个体名的实用价值是劳动分工和物质分配。
进入氏族社会后,部落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族外群婚制的实行,使得明确某人属于哪个部落很有必要,部落之间的公用名便取代了部落内部的个体名,公用名一般是以部落头领的名字或者部落的*腾为代号,如有巢氏、燧人氏、有熊氏等等,即“本名变族名”。
对偶婚取代族外群婚制后,每个人都有相对稳定的配偶,为了区分血缘关系,个体名又变得很有必要。哪个孩子,他的父母是谁,就可以分辨的很清楚了。
二、*腾是最早的姓氏符号之一
①姓的出现“同族不婚”和对偶婚的确立,使得族名和人名都有同时存在的必要性。这样,原来的部落公用名就由族名转化为族姓,这样我们的祖先就有名无姓变成了有名有姓。
②*腾是姓氏的雏形原始公社的中、后期,人类进入了氏族社会。每个氏族都有都有一种代表性的`微记,这就是*腾。
*腾崇拜源于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相信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非生物有着特殊的关系。在这些事物的保护下,氏族才能繁衍、发展,于是这种事物就成了全氏族崇拜的*腾。
原始人还将*腾视为祖先、族属,而许多姓就是从*腾演变而来的。*腾是氏族交往之间用来表明身份的一种徽记,这种微记就是部落的一种公用名,实际上就是氏族的姓氏符号,即姓氏的最早雏形。
据史料考证:商朝的先祖,就是起于西部“玄鸟”*腾的部落。《诗经·商颂·玄鸟》中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是商朝起源的最古老传说,玄鸟就是凤凰。
黄帝最初的姓是“有熊氏”。《史记正义》中指出:“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故此古人称黄帝族为“有熊族”。这就证实了黄帝是以“熊”为*腾的。
三、姓从母生
①“姓”字解读汉字的“姓”是一个会意 字,由一个“女”字与一个“生”组成的,“女”即母亲,“生”就是生母,表示人的命是“生母”带来的。而人的“姓”也要从“生母”,生母姓什么,子女就应该姓什么。
②“姓”基于母系血统氏族社会初期实行群婚制,夫妻关系不是一对一的专偶婚制,那时候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如伏羲时期的风姓、依姓等。这就决定了当时的氏族,是以母系的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姓作为氏族的标志,也就是母系血缘关系的象征,这就是姓从母生的历史根源。
四、上古八大姓
上古八大姓通常是指:姬、姜、姚、赢、姒(sì)、妘(yún)、妫(gúi)、妊(rèn)八姓,另一说法是指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八姓。姓源于母系社会,所以上古八大姓,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女性始祖传下的氏族人群。后来这些姓又演变成了更多的姓氏,可以说,中国如今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上古八姓演化而来的。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黄帝生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后来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祖先夏禹、契、后稷等,都被当做是黄帝的后代。后稷为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或方国,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以国为氏,形成了中国的大多数姓氏,中国人遂自称"黄帝子孙"。所以说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
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姜为姓,神农氏、共工氏、有邰氏、吕氏皆为姜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姒姓起源于大禹。相传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黄帝母族有蟜氏、有崇氏(鲧之封国)、夏后氏(大禹之国)、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
嬴姓,起源于皋陶,皋陶生于曲阜,因而以嬴为姓。
姚、妫同源,都是起源于舜。《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妘姓,起源于祝融氏。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请看上古八大姓中,一些姓的演化情况:
姬——孙、周、吴、郑、王、冯、卫、蒋、沈、韩、杨、尤、何、施、张、曹、魏、郎、鲁、韦、方、柳、酆、鲍、费、岑、薛、倪、滕、毕、常、于、卞、康、卜、平、祁、毛、禹、狄、贝、明、臧、成、茅、庞、董、闵、季、贾、颜、郭、盛、林、蔡、凌、霍、虞、万、柯、管、邘、解、应、宣、单、石、邢、滑、翁、荀、惠、汲、段、富、焦、郗、栾、符、詹、蓟、印、白、怀、邰、从、籍、阴、胥、*、堵、宰、雍、桂、寿、郏、阎、古、廖、終、居、都、弘、匡、文、蔚、巩、晁、养、鞠、公、仲孙、轩辕、伯。
姜——许、吕、姜、谢、章、贺、齐、纪、强、路、邱、丘、骆、高、丁、左、井、钭、赖、浦、尚、农、连、易、国、聂、查、桓、岳、崔。
姚——陈、姚、胡、陆、束、满、田。
嬴——赵、李、葛、马、黄、梁、蓝、江、徐、繆、贲、裴、宁、益、逯。
姒——窦、禹、娄、楼、夏、杭、侯、扈、户、辛、曾、相。
妊——奚、任、伏、程、仲。
妫——陈、田、胡、袁、陆、王、车、薛。
子——华、孔、邹、汤、殷、郝、乐、时、萧、戴、谈、宋、梅、钟、樊、邓、戎、武、索、申、鱼、禄、沃、那、空、权、商。
羋——(mǐ)严、潘、苗、伍、熊、屈、麻、莫、靳、景、卓、能、庄、慎、夔、敖、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