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的特点
公共性危机不同于误解性危机、事故性危机、假冒性危机和灾害性危机,根本区别在于公共性,即其指向对象是特定区域的所有公民,每个人都是危机侵害的对象。下面是整理的公共危机的特点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产生的,如洪水、地震;二是人为引起的,如战争、恐怖事件、社会***;三是人为导致的自然危机,这种危机可能占有的比例最大,如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而形成的洪水,人为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植被破坏形成的洪水或干旱,等等。但是,从直接原因看,危机主要为两种:一是天灾,即自然危机,二是人祸,即人为危机。
危机根据主要原因以及涉及的领域不同,则有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价值危机、精神危机等之分。从危机设计对象对待危机的态度来看可以将危机划分为一枝香和冲突性两种类型。一致性是指受到危机影响的对象具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因此他们对待危机的态度是一致的,也容易采取一致的行动。冲突性危机是指受到危机影响的对象中存在不同的利益取向,他们常常会因此而展开争斗,这也恰恰是危机产生的根源。不过,绝对的、纯粹的一致性和冲突性危机事实是很少的,在一致性危机中有时也潜藏着冲突的可能,而对于冲突性危机也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既联合又斗争的可能。
公共危机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和紧急性。
公共危机往往是在意想不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也就是说,危机发生之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由于危机来的突然,又有很强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往往使人们措手不及。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给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带来巨大的破坏,需要社会公众和管理部门及时拿出对策,化解危机,消除影响,减少损失。由于危机突然出现,可利用的资源又是十分有限的,例如,信息不对称、技术手段缺乏、物质保障不到位等,使决策和指挥控制、民众反应与配合都显得十分紧急。但是,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只是一种表象和一种结果,它的暴发从本质上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突发性的背后是渐变性,只是渐变的过程被人们忽视了。
2.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斯特恩认为,一个需要作出决策的危机是这样一种状态,从决策人的角度看,有三个必要和充分的条件:对基本价值的威胁、紧急性和不确定性,它们构成了内外部集体环境变化状态。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是相对于其突然发生、时间紧急,并且不清楚不明白具体原因所致,表现为公共危机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如果弄清了公共危机产生的真实原因,危机发生、发展的方向和结果是可以预测的,也是可以预测的。
3.社会性和扩散性。
危机可以涉及到不同的对象,而公共危机则是特指影响大众生活的和社会秩序的危机,因此,社会性是公共危机的应有之义。由于公共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动态的特点,因此,其影响和危害具有扩散的特点。扩散性是就公共危机影响的过程和波及范围而言的,往往一个公共危机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引起一连串的相关反应。这种相关反应,一些学者称之为“涟漪反应”或“连锁反应”,一个公共危机有可能引爆另外的公共危机。
处理
国外高度重视公共性危机管理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4R模式,认为管理公共性危机由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环节构成,取其英语的第一个字母,成为4R模式。
1、缩减:就是减少危机情景的攻击力和影响力,在这个环节强调进行风险评估,注意破坏性因素的整合,力*排除危机发生。
2、预备:就是做好处理危机情况的准备,具体工作包括建立预警机制和培训计划,开展救生圈操作演习、潜水与急救训练。
3、反应:就是尽力应对已发生的危机,涉及的工作主要有进行影响分析(包括潜在影响的分析和机会性影响的分析)、制定处理计划、开展技能培训(即通过必要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技能、媒体协调技能、与具有进攻性的人打交道的技能)和审计,其中制定处理计划包括撤离计划、反应管理计划、处理心理创伤与压力计划三个方面。
4、恢复:就是重建家园,具体工作包括影响分析、制定恢复计划、培训形象管理技能和审计。
4R模式对于我国开展公共性危机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在具体工作中,应对公共性危机,需要注意以下措施的组合运用:
第一、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尽快调集相关专业人士和各种社会力量,及时、有效地开展营救、抢救工作,并启动专题科研工作。
第二、行政首长立即亲临现场(注意形象和语言设计),安抚受害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缓和紧张气氛,激励工作人员的士气。
第三、建立应急团队,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社会各界投入营救工作,确保信息畅通、设备到位、人员不缺,快速化解危机。
第四、及时建立政府专题发言人制度,确保提供真实的一个声音、明确的一个观点。在新闻发言中,牢记“三T法则”,即Tell your own 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
第五、及时了解公众损失,制定政策性补偿方案。如果出现公职人员伤亡,应给予名誉追认,并制定相对从优的抚恤方案。
第六、推行事故问责制和引咎辞职制,及时追究相关人员行政、经济甚至法律责任。
第七、举一反三,改革现行管理制度和机制,从根本上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杜绝类似危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