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萨丕尔《语言论》论文
语言在我们的生活里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了,语言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语言学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摘要:
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表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策略。语言先于思维,决定思维,思维由高度概括语言而得,语言的行为依赖于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形成与种族、文化无关,但是语言脱离不了社会。
关键词:
语言;思维;成分;符号;文化
一 萨丕尔(1884~1939)简介:Sapir,Edward
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884年1月26日生于德国劳恩堡(今波兰勒博尔克),1939年2月4日卒于纽黑文。萨丕尔5岁时移居美国。1907年起先后在加州大学、宾州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190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0~1925年任渥太华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192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与语言学副教授、教授。1931年到耶鲁大学,任刚成立的人类学系主任。他担任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和美国人类学会会长。
他发展了音位理论,根据语音的分布模式分析语音,是形态音位概念最早提出者之一,他把在词形变化表中能互相替代的音位都归为一类。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他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探索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他提出结构压力论,说语言变化(音位变化、形态变化)是由于受到语言本身固有的有关模式的影响。他根据吐火罗语的材料,按喉辅音假说研究古印欧语。他还认为印欧语言和闪族语言可能同出一源。萨丕尔认为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会对同一客观世界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释。他的语言人类学研究包括以下3个方面:美洲印第安民族及其语言、人类一般概念、文化和个性的关系。著有《语言论》和《萨丕尔选集》。
《语言论》是爱德华·萨丕尔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共分11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形式、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二 什么是语言
对语言的定义始终是个学者争论的理由,而萨丕尔却有他独到的见解,语言是什么呢,它不像走路,语言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一个人出生在自然界同时出生在社会的怀抱之中,社会一定或大概会领导他走向社会传统。没有了社会,如果他还能活下来,无疑他还会学走路。但同样可以肯定,他永远学不会说话,就是说,不会按照某一社会的传统体系来传达意思。走路是一种机体的、本能性的功能,言语是一种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同时他认为“语言只是声音符号的习惯系统”。因此他对语言下的定义是:“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语言的成长要充分依赖思维的发展。
他假设语言是先理性地兴起,但高度发达的语言符号不会在明确的概念和思想起源之前自己发达起来。正如工具生产出产品,产品反过来又改良了工具。当旧语言材料不足以形容一个新概念时,就会被改造,这个概念也因有了专属的语言而获得生命。正如抽象名词的产生,正是思维推动了语言的发展的表现。”自由“”理想“是抽象概念,如果没产生出属于它们的名词,使它们在人们心中反复重现,也许人类就不会为自由为理想而奋斗了。语言主要地是一个听觉符号系统。说话时的运动过程只是一种手段来引起的。话者的听觉。说话的目的是交际,当听觉翻译成印象或思维,交际才算成功。”这个过程(即听觉翻译成印象或思维)的典型程序可以受到无穷的修改,或转移成别的相当的系统,而不丧失它主要的形式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修改时思想时语言过程的紧缩。修改得最少的形式是所谓“自言自语”或“出声思想”,这都是自己对自己的.交际。进一步的紧缩,则是默语,此时语言表达的冲动被极致在肌肉中或运动神经的某点上。索然看不见发音动作,听不见声音,但运动神经的兴奋却是常有的。还有一种***型的修改,即视觉代替听觉来执行上述过程。那一般只出现在专用眼镜度读书的人。此时的书面语和口语是点对点地相等的。但从根本上说,听觉运动是存在于潜意识里的,即使是不用声音印象阅读或思想的人,到底还是要靠声音。萨丕尔把听觉符号比作商品和服务,把视觉符号比作流通媒介,证明听觉符号的在思维中的根本地位,他得出了如下结论:除了正常言语之外,其他一切自主地传达观念的方式,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接或间接的转移,或至少也要用真正的语言符号做媒介。因为语言符号能在不同官能、不同技术之间转移,所以单只语音不是语言的基本事实,概念的分类、概念的形式构造和概念的关系才是语言的基本事实。语言的一般现象中,最突出的是普遍性。每个民族都有充分发展的语言,而且许多原始的语言具有超乎想象的表达力,现在被固定化和系统化的现代文明人的语言在它们面前黯然失色。其次突出的是多样性,即一种想法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由语言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他相信,语言室人类极古老的遗产,比物质文明的的最低级发展还早。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欲望的策略。“在后面萨丕尔又提出语言是一种”表达作用的工具“。这样,萨丕尔的语言定义全面的包括了前人认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两种观点,并且把两种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不过他的侧重点显然是语言的社会性质这方面,”因为它纯然是一个集体的历史遗产,是长期相沿的社会习惯的产物。
在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这个理由上,萨丕尔在第一章里说得虽然不很明确,但是已经有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的倾向。他在谈到语言成分的时候说,语言成分是“一个概念的符号;或者说,是一个可以顺手把思维包装起来的胶囊”又说语言“更像一条现成的路或是车辙”他甚至暗示语言先于思维。他说:“正像数学推理非借助一套适当的数学符号不能进行一样,没有语言,思维的产生和日常运用未必更能想象。”
三 语言的成分
萨丕尔认为语言成分大体上说来就是“词”。词可以分成表示基本概念或者主题的“根本成分”和表示附加作用的相当于构词形态或构型结构。可是他又认为不能从概念的角度来给词下定义。他认为“词只是一个形式,一个有一定模型的东西,按照本语言的特性所能容许的程度,把完整思维的概念质料包括的多一点或者少一点。”
他认为切分词的最好策略是“一个词是从句子分解成的,具有孤立作用的,最小对的叫人完全满意的片段。不能把它切开而不打乱作用;切开之后,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或两部分,留在我们手上,像是无可奈何的孤儿。”萨丕尔也看到词还表示欲望、志趣、感觉,但是他认为这些是个人色彩,是不那么重要的。
拓展:
《语言论》读后感1000字
这个暑假,我选择《语言论》作为课外专业知识的补充书籍。凡是进行语言研究的人,就避免不了接触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因为他向我们全面地阐述了语言的发展历史,以及关于语言研究的各方面,而我今天重点讲的是其中方言地理学的内容。
方言研究有三种主要方式,分别是音位研究、词汇研究、句法研究,而这也正与研究任何语言一样。
许多方言都是没有文字的,只靠一代人一代人口头传授,因此应位研究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每个村庄或者至多两三个村庄丛集的地区,会有自己的特殊方言土语。就以赣州的客家方言为例,一个乡乃至一个相邻的村镇之间的方言有时便会差异极大,因此在本村小学上学时,学生一般会讲当地方言,但升学到初中高中后,同学之间的谈话便以普通话为主,因为用方言谈话,对方不一定听得懂。有趣的是,各地方言也会产生同化现象。每个说话的人经常调整他的言语习惯来适应那些同他交谈的人,而调整言语习惯,最通常的情形是改变某些言语形式的使用频率,却并不抛弃任何旧形式,仍带有其以前的语言特色。打个比方,一个常年说方言的人,跟外地人交往时,通常会以普通话与他人对话,但仍带有本地方言的特色。
但音位研究并不是最老的,方言研究中最老的是词汇研究,如sh搜罗那些不同于标准用法的形式和意义。在此研究过程中,发现地方方言偶尔保存了一两种古老的特点,但这种古老特点在标准语言中却不再存在了。读后感·举个例子,在我国某些地区方言中,仍保存有名词作动词的古汉语特点,如水衣服,水碗筷等等,这在普通话中是不成立的,应说成用水洗衣服,用水洗碗筷。此外一些名词也有些微不同,如普通话中的公鸡在某些地区是鸡公。
一门语言,除了语音、词汇之外,还需要语法,方言也不例外,方言的句法研究,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普通话遵循主谓宾定状补谓前为状,谓后补定语放在主宾前的规则,但某些地方放,但某些地方方言土语中却并不是如此。
此外由于方言土语种类颇多,地域差异大的人极难听懂对方语言,于是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从地方方言中兴起了标准语。但标准语绝不是地方方言的现代形式。正如我国现在推行的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同时也从大小地区方言吸收了许许多多方式而形成的汉语,这为我国统一语言,对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习一生 » 简述萨丕尔《语言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