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交的礼仪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是个有趣命题,在外交礼仪和国际礼仪中得到有力证明。
国与国交往,为了郑重起见,必须讲究礼仪。接待外国客人,不能完全使用本国、本民族的礼仪,必须使用外交礼仪,也就是本国与其他国家接轨的国际礼仪。没有通用的国际礼仪,世界各国无法交往。但是,只靠国际礼仪,而没有本国的外交礼仪,也是不行的。现在各国的外交礼仪,在内容、程序上大体一致,即对来访的外国客人都能行得通,也就是说与所谓国际礼仪接轨。而每个国家的外交礼仪,彼此之间又不完全一样,都会加入本国的民族礼仪传统因素,使其具有本国的特点。
西方欧美国家在近代史上扮演主角,当今国际礼仪受到欧美国家较大影响。当今国际礼仪的很多形式、程序,直接来自欧美国家,如欢迎国家***鸣放礼炮21响,来自英国、美国;西服上的领带据说来自法国;亲吻礼大约来自意大利,等等。
国际礼仪中不仅吸纳了西方欧美国家礼仪,同时也有其他国家、民族的贡献。如贵宾到南亚诸国访问,主人会向客人献花环,并将其套到客人的脖子上,花香扑鼻、热烈隆重;访问俄罗斯和其他属于斯拉夫民族的国家,主人会让盛装美丽的少女向客人献上新烤制的面包,外加一小碟咸盐,请客人撕一小块面包蘸点盐吃下;访问阿拉伯国家,主人会向客人献上马奶、椰枣。
由各国优秀的民族礼仪形式汇合而成的国际礼仪,也会影响各国的民族礼仪,也会被各国学习、仿效。因此可以说,越是民族的',便越是国际的;反之亦然。优秀的礼仪文化,都会不胫而走,造福于人类。
接轨、选择、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外交礼仪就与国际上通行的礼仪接了轨,因此不可避免地吸收了不少西方欧美国家的礼仪形式。但是这种吸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决不是照搬照套,决不是一股脑儿拿来为我所用。我们把国际礼仪中的一些成规、惯例,经过选择、消化,逐渐变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国礼仪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国际礼仪,即使在国外很时髦、很流行,却并未被我们接受。
如在西方和很多国家流行了多年的亲吻礼、吻手礼、曲膝礼等,在我国的对外交往实践中,很少能看到。又如,欧美人士举行宴会,其座位排列,习惯于女主人陪同男客人,男主人陪同女客人,其他出席宴会的主方人员,也大体是女陪男、男陪女,而在我国却不是这样。为了谈话方便,宴请活动以及其他一些有夫妇一起参加的活动,我们基本上采取男陪男、女陪女方式。
中国外交礼宾,不仅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而且又注意保持本国特色,发扬光大本民族优秀礼仪传统,并不断充实到自己的外交礼仪实践中。20xx年北京奥运会,一系列奥运会之“最”在我国产生了。大型焰火“大脚印”造型、汉字书写以及方块字团体操等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对外礼仪活动的内涵,也是中国对国际礼仪的一次重要贡献。
中国的礼仪文化早已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中餐馆,不断地把中餐礼仪文化传给各国人民。中餐中独有的“杂碎”,历史悠久,味道很好,已被收入《牛津大辞典》。另外,像中餐词语“点心”、“炒锅”、“炒面”、“豆腐”等也已深入到西方人日常生活词语中。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就是对中华礼仪文化的认可。瑞士日内瓦湖畔小镇格里昂,有一座收费昂贵的贵族礼仪学校,为世界各国贵族年轻女子传授礼仪知识,其中在其餐桌礼仪中,专门讲喝中国盖碗茶的礼仪。
中国的服饰礼仪也在影响着世界,外国女士穿中国旗袍已是司空见惯,外国裁缝参照旗袍剪裁女士服装,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长,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也必将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