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过年的风俗
过年一般指春节。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济宁过年的风俗,供大家参考。
近代济宁春节习俗
济宁是运河民俗最集中的地方。当年慈灯寺门前有热闹的庙会,春天有城隍爷出巡,夏天汛期有迎送小龙王,吕洞宾诞辰时吕公堂烟火兴旺。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秧歌、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济宁的小土山(现在的人民公园)。
小土山位于济宁旧城东南城墙脚下,这是当年疏浚运河时挖土堆成的大土堆,这里是济宁传统的公共游乐园,它在鲁西南远近闻名,其行业之众,喧嚷之盛,毫不亚于北京天桥和南京夫子庙。临近春节,小土山就更加拥挤喧闹,各路人马纷纷抢占地盘,拉洋片的、走猴露头(木偶)的、耍猴、玩熊的、套圈的都要争个场子,更有卖玩具的;花*、木刀、胡子、剑、哗拉棒锤、皮老鼠、狮子狗、泥娃娃、纸花、彩灯、年画、风筝,把个小土山扎裹得五彩缤纷。还有卖琉璃蚌蚌、玻璃号、耍陀螺、仙鹤灯以及烟花爆竹等,把个小土山炒炸得像个水星子油锅。
现代济宁春节习俗
进入腊月20以后,济宁人民逐渐开始蒸馒头,做豆腐,杀猪卖肉,打扫房子,买鞭炮,做新衣服。
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帖春联,并上林请先人回家过年。到了晚上,家家点亮天灯,一个大家的男人们一般聚在一起喝酒熬夜,而妇女则会在一起包水饺,包完后一般就睡觉了。
大年初一,男人们在凌晨四点左右就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下水饺吃早饭。而后家中留下一中年人照顾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而其他人则会出门拜年,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然后近门近族聚在一起到别人家中拜年。抽棵烟,喝口茶,吃点瓜子,同老人聊聊天。从村西拜到村东,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这是初一,给本家及本村人拜年。
到了初二,外甥到姥娘家拜年。初三四到姑姑家,初五初六到老丈人家。特别初六,一般新姑爷都在初六上门。初七初八开始到姨家等等。
我脑海中的济宁春节
小时候,和很多小孩一样,都盼望着过年。现在每每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我都觉得美美的,那时的经历,是我一辈子珍藏的记忆。一提到过年,最开心的是孩子,最累的是父母。
除夕之前,妈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家大扫除,要把每一个角落扫得干干净净,意味着除旧迎新。第二件事就是要去市场买年货,当然还要给我买新衣服。说道糖果,基本都是爸爸带我去商场买。买得最多的就是大白兔奶糖。鞭炮呢,种类要比现在多很多,比如:礼花、挂炮、雷子、插炮。鞭炮不是男孩子的专利,也有专门为女孩子设计的鞭炮,椭圆形,尾部很细,手拿着尾部,使劲摔在地面上,“啪”地一声,还很响呢。第三件事就是写对联。以前住在大杂院,有位老爷爷,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年春节,爷爷都会给每家每户写对联。除此之外,爸妈要为除夕、初一还有初三准备饭菜,以备招待客人。
除夕早晨,天蒙蒙亮,各家各户便开始烧香,以求一年全家都会平平安安。吃过皂苷,小孩子们便跟在大人后面帮着挂灯笼,贴春联,我们用的胶也很特别,用——浆糊(白色粘稠物,用米汤熬成,粘性很强)。
除夕晚上是最热闹非凡的了。人们一边吃着鸡鸭鱼肉,一边说话。我们小孩子早就心不在焉了,盼着吃完饭赶紧去放鞭炮还有礼花。天色越来越黑,家家门外点着灯笼。只听见“咚、咚、咚”,仰头望去,漫天的礼花,各式各样,五彩缤纷。那时的情景怎一个浪漫了得。整个大杂院热闹非凡。晚上八点钟,家家准时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妈妈边看边包饺子,为明天早上做准备。
凌晨两三点钟,人们就陆续起床了,挂炮齐鸣。鞭炮就像闹钟一样,只要一响起,就算你睡得再死,也会被吵醒,再也睡不下去了。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穿上新衣服,让妈妈给我梳个漂亮的头型。洗漱完毕就要给长辈磕头。放完鞭炮,吃完饺子,爸爸去亲戚朋友家拜年,我和妈妈还有邻居一起去大街上看舞狮舞龙表演。好不热闹。
初二是过年时最快乐的一天。我不仅能拿到丰厚的压岁钱,而且能和哥哥弟弟们一起疯玩。我小时候就是姥姥看大的,自然和姥姥家的人亲近些。吃喝都甭提多开心了!
初三是我们家过年最累的一天。这一天我们要招待奶奶家的亲戚。二十来号人一窝蜂地涌入我们家。爸妈在厨房里忙活,奶奶家的亲戚们就在屋里说啊笑啊,我们小孩就在院子里玩。愉快的时光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中饭吃完,很快晚饭也要开动了。晚上八九点钟,大人们满院子找我们这些小孩,该各回各家了。
初三过后,年味就越来越淡了。小时候,我很讨厌大人说:“年走远喽!”因为这意味着开学在即,我还没玩够呢。正月十五,吃元宵,闹花灯。早早地吃完晚饭,全家人一起去看花灯,猜灯谜。那时的花灯做工精细,唯美漂亮。
就这样新年过去了,幼时的我依依不舍,多希望新年能长些,再长些。而现在,新年于我,只是陪伴父母,走亲访友的一段悠闲假期,七天足矣,年味越来越淡。
济宁过年的风俗
1、大扫除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 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2、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醉鱼 4 年前说: 喜欢这张
3、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4、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 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案的,*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5、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济宁春节的风俗是什么
济宁春节的风俗是送灶君、请老人、发纸、祭祀、敬天地、吃水饺,这些都是在济宁春节期间要做的事情。
送灶君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主要活动为打发老灶忽爷爷(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进行,一般扎纸马,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灶君像旁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请老人、发纸
在济宁,过年要“请老人”,其实就是请自家已逝世的老人来家里过年。在年三十吃中午饭之前要拿着牌位、酒、纸钱、香、鞭炮,去坟地请老人,走到放鞭炮磕头,还要说句“老人回家过年啦”,回到家摆上牌位、烧上香、摆上贡品。
年三十除了中午请老人,晚上还有一项重要习俗“发纸”,就是在年三十12点整的时候拜天、拜老人、上贡品,还要在家里每个屋门口燃烧火纸,同时进行的还有放最大的鞭炮和烟花,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祭祀
在济宁,除夕夜子时一到,首先摆上肉、鸡、鱼三牲供品,焚祖烧纸,祭祖祀神。供品一般为单数。必备整鸡、整鱼,意为吉利有余,忌供丸子,意为“完”。供品上面要放几棵生菜盖顶,取其“生财”。烧香时不拆封,拆封意为“散”,不吉利。只燃香烛两根,放在供桌左右,烛燃香绕,一柱香琴,燃放鞭炮,敬天地,祭祖先,一家之主率全家人向祖宗排位叩拜新年。
敬天地、吃水饺
在微山湖渔民家中,如有新娶得媳妇,初一的水饺盛好先送给祖宗享用,家庭成员每人一碗,另外再多盛一碗,意味着今年新媳妇生孩子,要提前给孩子盛一碗。如有新娶的媳妇,水饺盛好先送给祖先享用,家庭成员每人一碗,另外再多盛一碗,意味着今年新媳妇生孩子,提前给孩子盛一碗。
盛上水饺要先敬天地、祖先。灶、门诸神处都要浇奠,还要端一碗汤泼到村头路口,第一碗水饺要敬家中尊长,然后众人才可享用。如家中有人在外未归,也要为其盛上水饺,摆上筷子,以示举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