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师说》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师说》文言文翻译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师说》文言文翻译内容,希望能帮到大家!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 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分句赏析

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白话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创作背景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在唐代的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师说》的这一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话中看出:“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即师所在,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作品鉴赏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且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结构分析

第1段

此文起笔,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紧接着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随即紧扣“解惑”二字,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并对如何择师也提出独到见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并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

第二段以感慨发端,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尽吐不平之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作者首先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接着运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在第三段中,作者以孔子从师的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之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既是对前文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将师生之间的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4段

以“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并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作者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加以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则是一种号召。本段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记或跋,作者对写作缘起做简单的说明:是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这一段与第3段内容上紧密相承,是全文的重要论据,在意义上是前文论述的再递近。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文章思想

《师说》不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陋习,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

一、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该句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进步,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二、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此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三、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两句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而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

《师说》中提出的这些思想把师的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打破了师法或家法的保守壁垒。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

语句赏析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艺术特色

论证方法

1、下定义、作结论

《师说》一文概念明晰,论证严密。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定义了老师的职责。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

第二段中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组对比。第一,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的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

通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3、引用论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第三段,作者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并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引用论证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语言特色

1、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以气势磅礴、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和“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两种句式的运用,使文章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顶针句

顶针,又称顶真、连珠,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句的开头,首尾相连。本文多处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以及“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文章思路连贯,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语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写法综述

《师说》一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时人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语,却将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富有说服力。这样,文章以其鲜明的中心、清晰的层次和充分的说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这篇文章同其它名篇一样,也反映出作者阶级局限性。他既肯定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强于“士大夫之族”,却又感叹道:“其可怪也欤!”此外,文章一概肯定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这实质上就否定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表现出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高一必背文言文师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习一生 » 高一语文《师说》文言文翻译

学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总结

阅读(100)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范文,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总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总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期末教学小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总结难忘的活动已经结束了,想必你学习了很多新知识,不如来好好的做个总结

学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阅读(95)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内容包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完整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制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种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精选15篇)为保证活动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

学习

歌颂祖国山川现代诗

阅读(107)

本文为您介绍歌颂祖国河山的现代诗,内容包括写春回大地山川的现代诗,赞美祖国山川美丽的现代诗,描写祖国美好山川的现代诗歌。歌颂祖国山川现代诗我们现在所生长的这一片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就是我们的祖国给予

学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阅读(8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内容包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范文大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哪些,双减政策下综合实践活动的论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

学习

歌颂老师的优美散文诗

阅读(85)

本文为您介绍歌颂老师的优美散文诗,内容包括赞美老师的散文诗100字,歌颂老师的优美散文,我和我的老师散文诗。歌颂老师的优美散文诗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舍己为人的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为打造出

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案例

阅读(93)

本文为您介绍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范本,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案例800字,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等奖案例,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主要做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实施案例(精选15篇)为了确保活动能成功举办,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活动方案,一份好的活

学习

关于歌颂爱情散文诗

阅读(94)

本文为您介绍优美爱情散文诗,内容包括伤感爱情散文诗朗诵,关于歌颂爱情的散文诗,关于爱情的散文诗大全。关于歌颂爱情散文诗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你有了解

学习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阅读(102)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

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

阅读(98)

本文为您介绍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怎么写,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

学习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阅读(78)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内容包括新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古诗词,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翻译加原文。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

学习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句式

阅读(83)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词语积累,内容包括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要句子,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三年级语文句式训练。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句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

学习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

阅读(82)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内容包括兰亭集序必修二翻译,高一人教版语文兰亭集序翻译,高中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在日常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其实,

学习

高一第一册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阅读(87)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归纳,内容包括高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文言文尝的古今异义词,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大全。高一第一册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在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为

学习

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

阅读(80)

本文为您介绍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内容包括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篇目,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翻译,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词语用法。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

学习

《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阅读(91)

本文为您介绍望海潮语文必修四原文,内容包括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望海潮,高一必修四望海潮,必修四语文望海潮优秀课件。《望海潮》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

学习

《师说》 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阅读(93)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英语师说选择性必修四答案,内容包括高一粤教版必修四,高一必修一粤教,高一粤教版必修一。《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

学习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阅读(82)

本文为您介绍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内容包括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研究,语文教学案例感悟或反思,语文教学反思集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

学习

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阅读(84)

本文为您介绍高三语文复习资料,内容包括高三语文复习资料书,高三语文复习资料归纳总结,高三语文复习资料哪种好。高三语文复习资料在高三总复习的第一阶段,同学们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语文知识”关。复习时,把高三

学习

高一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阅读(102)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汇总,内容包括高一数学必修二知识点,高一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梳理重点,高一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一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汇总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

学习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阅读(78)

本文为您介绍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内容包括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高一数学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一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

学习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阅读(79)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笔记,高一数学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数学必修一的学习,需要大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大家最大效率地

学习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

阅读(81)

本文为您介绍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知识归纳,高一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知识点。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鉴于大家对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十分关注,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