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句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句式,欢迎大家参考1
文言句式(例)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
钩*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
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定义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1]。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五四运动”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语言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语言介绍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3]。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习一生 »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部分句式